概要:《月光启蒙》教给我的油坊街小学 杜花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17课《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作者蘸满深情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对于这些母亲怀抱里伴随着故事长大的孩子们,初读课文,学生就有了同感,就被文中那幽默风趣的童谣、童趣深深感染,其中那柔和的夏夜月色更是留给了学生无穷的追忆空间,仿佛自己的耳边也回响着母亲芳香的音韵,似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再结合文中插图,更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时,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的“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并从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为己所用。但与此同时针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也提出了几个我认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在学生的自读自悟和激烈争议中得到了比较圆满的答案。1、 生问:文中母亲是在夏夜月光下为我唱
《月光启蒙》教给我的,标签: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88haoxue.com《月光启蒙》教给我的
油坊街小学 杜花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17课《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
着浓郁的亲情。作者蘸满深情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
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对于这些母亲怀抱里伴随着故事长大的孩子们,初读课文,学生就有了同感,就被文中那幽默风趣的
童谣、童趣深深感染,其中那柔和的夏夜月色更是留给了学生无穷的追忆空间,仿佛自己的耳边也回
响着母亲芳香的音韵,似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再结合文中插图,更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时,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课
文第五自然段中的“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和课
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并从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为己所用。但与此同时针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也提出了几个我认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在学生的自读自悟和激烈争议中得到了比较圆满的
答案。
1、 生问:文中母亲是在夏夜月光下为我唱民谣、童谣、讲故事,用的是嘴,而最后一个自
然段却说“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生1答:因为这里虽然写的是“手”,但隐含的意思是“手”。而民间文学的宝库只是个比喻,写用手
打开,比较通俗、通顺,人们比较容易理解。
生2答:这里用“一双勤劳的手”来代表母亲在我童年的时候给我了很大的影响。
生3答:这里用“一双勤劳的手”来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2、生问:“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明明是母亲唱的民谣、童谣和讲的神话故事陪伴我的,为什么说是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呢?
生1答:因为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主要是夏夜星光下进行的。
生2答:因为母亲唱的民谣、童谣和讲的神话故事就像明月星光一直照耀在我的心底。
生1答:因为母亲对我的爱就如那纯洁明亮的明月星光,伴我走过了童年,并牢记心怀。
面对同学们的连珠妙语,我唯有致以点头微笑。我在细读这篇课文时,自己认为已经够细了,如何构
建话题,如何切入,抓住哪几个关键词突破重难点,并且也被课文所吸引,身心融入了那诗意的一切
。可是对学生的质疑我却始料未及,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思维深度让我汗颜。是我的学生告诉我,我还
有很多的地方没有读细,没有思细。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对
《月光启蒙》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质疑和解答,教给了我太多的东西: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
重要的多,因为提问不仅仅是老师的权利;文本的内涵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
会出来的;要相信我们的学生,他们会给我们太多的惊喜,因为他们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