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生:课文主要写“我”由天空的风筝忆起刘老师,忆起刘老师上课时笑谈腿疾的情景,写板书时的艰难,放风筝时的快乐,最后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思念。师:文中的刘老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刘老师很乐观。生:刘老师很幽默。生:刘老师很坚强。生:刘老师是生活的强者。生:刘老师热爱生活。…… 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却是由写景来导入,很有特色。请同学们轻声读读1-3节,想想这3小节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什么?(学生轻声读文)生:我觉得第二自然段的景色描写很美。他写了柳枝、连翘花和风筝,把他们当成人来写了。师:请你读出它的美。师:你们听出了这是怎样的春天?生:是生机勃勃的春天。师:那就通过朗读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生再读第二节)师:春天最值得称道的不就是它生命的强壮力量吗?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除了景美,你还感受到什么?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从“每逢这时”“不由自主”这些词语中体会出的。师:读出这深深地思念。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节)师: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这思念是发自内心、自然流淌、无法抑制的。老师还从第一自然段的“又”字中也品出了味道,请你读读看。去掉“又”那就
六安市城南小学 卢洁《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88haoxue.com生:课文主要写“我”由天空的风筝忆起刘老师,忆起刘老师上课时笑谈腿疾的情景,写板书时的艰难,放风筝时的快乐,最后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思念。
师:文中的刘老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刘老师很乐观。
生:刘老师很幽默。
生:刘老师很坚强。
生:刘老师是生活的强者。
生:刘老师热爱生活。
……
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却是由写景来导入,很有特色。请同学们轻声读读1-3节,想想这3小节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什么?
(学生轻声读文)
生:我觉得第二自然段的景色描写很美。他写了柳枝、连翘花和风筝,把他们当成人来写了。
师:请你读出它的美。
师:你们听出了这是怎样的春天?
生:是生机勃勃的春天。
师:那就通过朗读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生再读第二节)
师:春天最值得称道的不就是它生命的强壮力量吗?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除了景美,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从“每逢这时”“不由自主”这些词语中体会出的。
师:读出这深深地思念。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节)
师: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这思念是发自内心、自然流淌、无法抑制的。老师还从第一自然段的“又”字中也品出了味道,请你读读看。去掉“又”那就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描述,加一个“又”字,情感全出来了。自己试着读读,“又”字让你体会出什么?
生:我体会到作者的喜悦。
生:我体会到作者对老师的思念。
师:是呀,春天又到了,又能看到天空的风筝,就像又能看到刘老师一样,多叫人欣喜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我们读语文就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语文的眼睛。
这三小节的描写还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写人的文章我习惯从人物外貌入手写,作者却是由写景导入,睹物思人,引起下文,让我很受启发。
师:你有一双慧眼,你的作文水平也一定很棒吧!是的,“写景导入、睹物思人、引起下文”,是文章开头的好方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学一学。
师:那第二自然段的景色描写是闲笔吗?它与下文有内在的联系吗?留一个问题给大家。
师:刚才我们品读了1-3节,这3节不仅写得景美、情真,写作手法也很新颖,让我们齐声诵读,把这优美的文字留在脑海中吧!
(学生诵读)
师:作者苏叔阳说他一生最感激最敬重的人就是老师,特别是刘老师,对他一生影响极大。他在一篇回忆录中写道:上大学时他选择了历史学专业是受刘老师影响,文革期间,他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与迫害,是刘老师的乐观与坚强激励着他笑对命运。93年厄运又一次降临到他身上,他患了肾癌。94年切除了左肾,2000年切除了左肺,后又发现脾脏内有一块肿瘤,躺在病床上的苏叔阳又一次想到刘老师那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他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就这样,他一次次与病魔抗争,抗癌十几年中,他始终笑对人生,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他创造了人类战胜癌魔的奇迹。
师:面对命运不公不低头,是谁影响了苏叔阳?
生:刘老师
师:面对病魔不倒下,是谁给了苏叔阳力量?
生:刘老师
师:所以在文章最后作者发出这样深情的呼喊:“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屏幕出示这句话)
师:苏叔阳把他对刘老师的思念、感激和敬意都包含在这深情的呼喊声中——
生:(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刘老师究竟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能对作者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刘老师放飞的一只只风筝到底承载着怎样的理想一直在学生心中翱翔?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追随作者走进文本,从那生动细腻感人的细节描写中去细细品味。
教学反思:
为了“风筝”飞得更高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教后记
这次活动关注更多的是“常态课堂”。因此,我在备课时首先确立一个这样的认识,“常态”就是要摈弃虚浮,贴近平时教学,在“有效”一词上下功夫,立足学生的实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在这们理念指引下,我预设并教学了这一节课。
一、读得充分,重视反馈。
初读课文,学生会遇到一些生字新词和新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一定的阅读障碍,他们读得不正确,不流畅是正常的。况且,这篇课文长达11个自然段,千余字,我想,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接触文本,而匆匆深入文本,势必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备课时,我不由想起了一位老师说过的的话:“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职业道德”。于是,在课堂上我关注学生,给足时间让他们读课文。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在几次读书环节中去落实。初读时我要求学生读准生字字音,读通顺课文的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二读要求是画出生字词或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三读是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看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理清文章脉络。
二、互动生成,长文读短。
“长文读短”意在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中,我不要求一步到位,而是分三步走,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先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上一篇:卢洁《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