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行道树”到底是一棵怎么样的“树” ——《行道树》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及反思七年级上册的张晓风的《行道树》是我第一次接触的一篇课文。和平时备课一样,我首先了解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教学重点则是在理解和体验散文阅读方法的同时,训练并形成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 受教学目的的指向,教学中我在意于学生对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这一象征意义上的把握。让学生明白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同时也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一哲理。这是一个周一的下午第三节语文课。课堂教学是在这几个环节下进行的,先整体感知课文,引导了学生自读课文《行道树》,找出文章中一个哲理性语句。目的是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融会贯通全文,把握住课文的精神实质,然后由学生质疑和提问。以上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堂的教学也顺着备课时的意图进行。课堂还有5、6分钟的时间,进入“拓展延伸”环节。师问:“行道树让我们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哪类人?”生1: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生2:用自己的行为为社会作
“行道树”到底是一棵怎么样的“树”——《行道树》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及反思,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行道树”到底是一棵怎么样的“树”
——《行道树》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及反思
七年级上册的张晓风的《行道树》是我第一次接触的一篇课文。和平时备课一样,我首先了解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教学重点则是在理解和体验散文阅读方法的同时,训练并形成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
受教学目的的指向,教学中我在意于学生对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这一象征意义上的把握。让学生明白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同时也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一哲理。
这是一个周一的下午第三节语文课。课堂教学是在这几个环节下进行的,先整体感知课文,引导了学生自读课文《行道树》,找出文章中一个哲理性语句。目的是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融会贯通全文,把握住课文的精神实质,然后由学生质疑和提问。
以上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堂的教学也顺着备课时的意图进行。
课堂还有5、6分钟的时间,进入“拓展延伸”环节。
师问:“行道树让我们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哪类人?”
生1: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生2:用自己的行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
师问:还没有更多的联想吗?
沉默一会儿,看到一学生欲言欲止的样子,我鼓励他说。
生答:我认为那是凭着一时的热情走出了自己生活的环境,最后感到后悔,只得随遇而安的弱小者。
学生笑。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回答。事实上也让我为之一惊的一个想法。原来打算这节课就在这一样的学生理解中结束,看开现在似乎还得延长时间了。)
我鼓励他说:你的看法真是很独特啊。可不可以讲一讲你这样认为的理由吗?
生答:因为课文里写道行道树的“痛苦”。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后悔离开了生长自己的森林到了城市,而城市里的所看到的一切和自己的愿望是那么的不一致,我想他肯定是为自己而感到痛苦的。
(说得如此在理,看来这堂课是不能匆匆结束了。)
师问:看来我们同学的回答还有不少的赞成者吧?对这个意见投造成票的同学请举手。
不下于十个。在一个只有三十个人的班级里,这也并是不一个少数,看来还需要进一步对这篇课文进行研读讨论。这时有一个同学提议说,让两种不同意见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辩论好了。不知是小学里老师常进行的教学行为呢,还是初一学生对这种活动形式的喜欢,一些暂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常常是采用这种方式来达到共识的。于是不同意见的同学自然就形成了甲乙两方。
甲生1:行道树他不觉得自己是痛苦的,因为他更多的是感到“快乐”的。他说我是一棵忧愁而快乐的树。
乙生1:既然是快乐的,那又为何而忧愁呢?
甲生2:他的忧愁是因为离开了家乡,是一种思乡的忧愁。
乙生2:那么你们就不能说行道树是快乐的,因为思乡是最痛苦的一种感情,他不能够和他家乡的同伴那样玩凉凉的云,吸露了,他站在马路边,感觉到自己是堕落了。
师评:没想到你看书真仔细,把行道树此时此刻的心理都揣摩了出来,真好啊。
学生鼓掌。笑。
甲生3:如果说他们离开了家乡而感到忧愁的话,那么我觉得生活到了城市里多好啊。(众笑),如果不是来到城市里,他们一辈子都感受不到城市的生活,就象《在山的那边》,看到的依然是山,他们为什么要竭力地走到山外的世界来呢?至少他的人生经历丰富了。
师评:不错啊,还把前面学过的课文作例证了。
乙生3:我觉得行道树是痛苦的。他们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天献出浓阴却不被人理解。甚至不被自己的同类理解。
师鼓励地问:你为什么觉得他不被自己同类的理解的?
乙生3:因为刚才同学说的“堕落”,我觉得应该是他的同伴们觉得他在堕落。所以我觉得这比别人对他的不理解更痛苦。
师评:你的感受很深刻啊!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痛苦。
甲生4:我不同意上面同学对这个痛苦的理解。我觉得他们不是为自己而感到痛苦。他们应该痛苦的是自己看到了城市人的花天酒地,城里人的堕落却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却无意于去改善而痛苦。
乙生4:那不是更深一层的痛苦吗?我觉得行道树的痛苦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痛苦。这比他自己抖落在烟尘里,在寂寞里,在黑暗里不被理解更痛苦,更孤独。
师问:我们同学一起来思考一下,面对如此的生存状态,人们仿佛都麻木了,也仿佛只有行道树是清醒的,他有没有为消除这一份痛苦而努力过?
生1答:他固执地制造着不被人们珍惜的清新。
生2答:为了孩子们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努力着。
生3答:他努力地在战胜痛苦,苦熬着,咬着牙龈坚强在站着。
师问:他这什么会这么坚持着去做呢?
生答:因为他明白了一切神圣的事业心都需要你承受痛苦。你承受了痛苦而别人得到了快乐了,这就是行道树的品质。
师问:现在如果有人说行道树的那些表白是在抱怨着什么,你们同不同意?
生齐答:不同意。
师问:那么他为什么要表白他的痛苦呢?
生答:是为了引起别人的重视,来关注这个社会,来关注人类自己的生活。同时也要理解尊重他们。
教师小结:他们痛苦着却快乐着,他们提升了自己的品质和人生价值,承担着一份他们本不可以承担的责任,他们无意于取悦他人,他们有广阔的心胸,有坚韧的品性,更有一种苍劲的神圣。
生答:行道树还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那些在并不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地上实现着自己理想的人。
教学反思:《行道树》这一篇课文我是第一次接触,在上课前我曾仔细在研读过课文和教学参考书,觉得这是一篇主题非常明确的课文。让学生明白课文是在借行道树的独白表达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奉献者的形象。上课中一个学生意见相左的一次发言,让学生在讨论中更深一层地把握了课文的象征意义则是我课前绝对没有想到过的。可以说在备课和上课中我低估了学生的个性化和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于是出现了教学中所谓的突发事件。如何来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我觉得首先教师必须有智慧地引导课堂的突发事件,找准问题的关键点,而不是这种“扰乱”手足无措,艺术地把一些不利地变为有利,则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生活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临时发挥灵感,能以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随机调整与课堂教学进展不一致的内容或节奏或教学方法,以巧妙的手段予以引导、转化、淡化等恰当处理,将教学引向深入。这就要求教师要完全熟悉和深刻理解教材内容之外,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思维能力,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熟悉学情,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整个课堂活动都能围绕学生的“学”进行。特别是在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出现错误或偏差时,要善于调整自己教的节奏与方法,有必要临时加进一个课堂环节,如复习、讨论等,够随机调整自己的教,巧妙地引导学生的学,使学生不受教师与教材的束缚,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动地学。在课堂上品尝到获取的甘甜,收获探求知识奥秘的乐趣,在乐学中变得会学起来。
如何提高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艺术,我想做为一个语文教师还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人文意识,人文素养,人文理念。因为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果教师自己做不到这一点的话这样就无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试想《行道树》这篇文章作者不仅仅是要表达对奉献者的歌颂,她更多的是要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命价值和对生命的沉思,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味地“引导”学生去生硬地“把握”其中的某一方面,素不知这扼杀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更多的是学生独特的个性及体验。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