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4.鼓励创新在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四、教学能力的体现:要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学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没有较强的基本教学能力,即使教学目标确定得再合理,教学内容再科学,教学手段再先进,也无法产生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也是好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在:1.课堂驾驭能力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根据课堂上不同的情况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教学容量适当,教学结构清楚,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2.实践操作能力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演示实验以及教具的运用适时适度,且操作规范熟练。3.语言表达和板书、板画能力教学语言要吐字清晰、语音纯正、表达流畅,还要精练、简明、生动,有很强的感染力:板书板画设计合理
怎样设计一节语文公开课,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4.鼓励创新
在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
四、教学能力的体现:要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学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没有较强的基本教学能力,即使教学目标确定得再合理,教学内容再科学,教学手段再先进,也无法产生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也是好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在:
1.课堂驾驭能力
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根据课堂上不同的情况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教学容量适当,教学结构清楚,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
2.实践操作能力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演示实验以及教具的运用适时适度,且操作规范熟练。
3.语言表达和板书、板画能力
教学语言要吐字清晰、语音纯正、表达流畅,还要精练、简明、生动,有很强的感染力:板书板画设计合理,内容具体,字体规范。
以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好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如果进一步将之从观念角度加以归纳,好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以“以学论教”的思想为核心、以适应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三个转变,即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内容设计三个要素
【一】、精心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学习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二点“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有以下几种形式:
1、质疑探究式
质疑探究式是由问题引发的探究形式,其问题一般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在揭示课题后,学生就课题质疑:谁向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是怎样借的?结果怎样?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学生就课文内容质疑:诸葛亮为什么知道三天后有大雾、东风?借箭后曹军追来了怎么办?在学完课文后,又可以就课文的表达质疑,引导拓展延伸。
2、感悟探究式
感悟探究式是通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有所感悟时引发的探究形式。如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先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总的感受,并用一个字来表达这种感受(美);再由“美”展开到“景美”、“情美”;然后指导学生欣赏文中所描述的美丽的景物和美好的感情。
【二】、精心设计具有实践性的语文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实践性的语文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1、自读发现
自读发现是初读课文时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可以表现为“我读懂了什么”,也可以表现为“我还有什么问题”。如学习《第一场雪》一课,学生自由读课文后汇报:“我读懂了雪大、雪美、人欢,还读懂了课文是按雪前、雪中、雪后的顺叙述的……”
2、朗读感悟
朗读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形象、情感和语言的美。如学习《草原》的第一段,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哪一段最美,把它读出来,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3、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4、争论、讨论
学生的争论、讨论是让学生的认知冲突明朗化,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交锋状态的一种手段,它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真正的讨论和争论,要有意识地把矛盾引出来,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见解。
【三】、精心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语文教学设计常常以问题为线索而展开,而问题有的是开放性的,有的是封闭性的。开放性的问题的疑问是多向的,解题的思路是广阔的,答案是多元的。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有以下几个契机:
1、整体感知时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学习《穷人》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时提问:桑娜、渔夫是怎样的人?又如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时提问:你觉得草塘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总结全文时
在总结全文时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学习《西门豹》一课,在总结全文时提问:西门豹是个怎样的官?
3、品味词句时
在品味词句时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学习《挑山工》一课,在品味词句时提问: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句子意味深长?请找出来,说说它的含义。
4、展开想象时
想象是理想的翅膀,在展开想象时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学习《小小的船》一课,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时提问:如果你坐在小小的船里遨游太空,你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
5、朗读课文时
学生对课文有着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所倾注的感情也会有所差异。在朗读课文时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你最喜欢读哪一段?你觉得用怎样的感情朗读最合适呢?
六、十点建议:让课堂成为构建激扬生命的精神家园
课堂不应该只是一个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的场所,它同时应该是一个教师、学生生命得以激扬的精神家园。理想的语文课堂,能激活生命的潜能;语文课堂的理想,则能提升生命的意义。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进入学生生命的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拓展探究的空间
课堂,因为有了学生活生生的生命,所以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积极拓展探究的空间以激发生命的力量,通过师生互动燃起师生的生命之火,激发师生的生命之力,让师生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不断走向更加成功的未来。从而构建激扬生命的课堂,使师生个性发展、灵性飞扬。学生是为乐知而知,为乐学而学,为乐做而做;教师是为会教而能,为善教而强,为从教而荣。使课堂形成活力无限、激情释放的文化氛围。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让每位学生把自己当作赵州桥进行自我介绍。于是,学生积极性陡然高涨,一位学生这样介绍:我叫赵州桥小名济桥。我出生在河北省赵县的河上,我是隋朝的工匠李春生下的。今年我已经1300多岁了。学生把自己当作赵州桥自豪地向别人展示介绍,课堂成了学生自由发挥的欢乐天地。又如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了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教学这一节时,我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如果赵州桥的设计师李春带着工匠们来到我们身边,你怎样采访他们?”接着小组合作,一人做记者,三人做被采访者,然后全班交流。在教学中,学生穿越时空所作的采访交流,是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无形的心灵感染,对学生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样采访设计也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生兴趣盎然、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学生进入了欲罢不能,乐此不疲的积极状态之中。这样的设计,拓展了课堂的空间,使古老的赵州桥也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课堂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这样的课堂,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地思考探索、勇于表现自我,创新和超越。教师应是学生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创造自主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使课堂成为有生命活力的空间,成为放飞学生个性的殿堂。
上一篇:各国的文学之父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