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学习重点: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一、课前自学(一)助读资料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
《师说》导学案2,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http://www.88haoxue.com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助读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中,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二)字音识记:
近谀yú 老聃dān 贻笑yí 谄媚 chán mèi 句读dòu
郯子tán 师襄xiāng 苌弘cháng 六艺经传zhuàn 或不焉fǒu
二、疏通文意
朗读课文,对照课文下的注释,疏通课文大意,重点掌握以下字词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或师焉,或不焉( )
2.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小学校
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从(动词)而(连词)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
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很多人
3.词类活用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意动,以……为师)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大的方面)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下,名词作动词,低于;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君子不齿(名词作动词,并列、排列)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有疑难问题)
则群聚而笑之 (名词作状语,成群地)
位卑而足羞(形容词作名词,地位低的人;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
4.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从而师之(意动,以……为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军队) 吾师道也(学习)
(2)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自己)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猜测,大概) 其可怪也欤(语气词,表感叹,多么)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还是)
(4)于
耻学于师(介词,向)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不拘于时(表被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5.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为解惑也(判断句)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③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 ④生乎吾前(状语后置)
⑤不拘于时(被动句)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三、探究交流
探究一: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试从文中找出观点性的句子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圣人无常师
2.这三句中哪一句是中心论点?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探究二:本文的论证方法
1.第二段与上一段有怎样的联系?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分论点的?
明确: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上一篇:《师说》复习学案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