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本段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进行归纳,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3、思考探索①第三段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②作者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活动一】小组分工、合作归纳本文重要的文言词句。三、积累文言词语 一词多义①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择师而教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读之不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辍耕之垄上②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③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位卑则足羞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④指出下列特殊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拘于时,学于余。【活动二】同学们利用工具书进行归纳整理。四、探讨研究:探究1: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答案预设)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当今的士大夫之族,不愿意向老师学习,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使得他们自己变得愚昧,不明智,甚至才能都比不上一般的人,即文章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文章对他们有讽刺和批判的意味;二、写这篇文章送给少年李蟠
江苏省淮安中学《师说》教案19(苏教版必修一),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http://www.88haoxue.com2、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本段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进行归纳,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3、思考探索
①第三段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②作者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活动一】
小组分工、合作归纳本文重要的文言词句。
三、积累文言词语 一词多义
①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择师而教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辍耕之垄上
②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③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④指出下列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活动二】
同学们利用工具书进行归纳整理。
四、探讨研究:
探究1: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答案预设)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当今的士大夫之族,不愿意
探究2:韩愈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从中可看出他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答案预设)我们认为韩愈写作本文是提倡学者要
探究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预设)我们认为本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主要用了三组正反对比论证: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2、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不传也久也,欲人之无惑也难也!从反面批判现象中阐明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活动三】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重大的或者有特殊意义的问题来探究,要求提出明确的问题,并且小组的同学要一起通过辩论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推荐一名同学
1、提高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
2、锻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师总结:联系时代背景,突破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文的总结,来升华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能力。
五、延伸拓展
1、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2、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活动五】
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交流分享学习收获。
六、品读深化,交流提高
组织学生谈自己学习文本的收获。
本
七、布置作业
《师说》教案二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 dòu) 阐明(chǎn ) 阿谀(yú ) 贻笑大方( yí )
二、文言知识积累
虚词
1.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呢”)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3.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无义)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0)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1)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