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祝福【教学目的】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l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l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3、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选自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
江苏省淮安中学《祝福》教案29,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http://www.88haoxue.com祝福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l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l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3、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选自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三、字词。
钝dùn响 寒暄xuān 瓦楞léng 朱拓tà 间jiàn或 悚sǒng然
踌蹰chóu chú 不更gēng事 谬miù种 俨yǎn然 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 尘芥jiè堆 骸hái 颊jiá 贺家墺ào 荸荠bíqí 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wéi 讪讪shàn 怔怔zhēng zhēng | 咀嚼jǔ jué 渣滓zhā zǐ 瞥piē 拗niù不过 蹙cù缩 门槛kǎn 惴惴zhuì 牲醴lǐ
四、分析课文。
1.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
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 节 内 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2.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3.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第1段)和人们忙碌的景象(第2段)。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第1段第2行)“阴暗”的天色,(第2段倒数第9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第2段倒数第7行)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第2段倒数第11行)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5.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