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五人墓碑记》学案5(教师版)» 正文

《五人墓碑记》学案5(教师版)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中语文必修三   阅读:68782

概要:另外,“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下文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因而,这样开篇,还可起到开门见山,提纲絜领的作用。切块三、自主学习:对照注释,翻译第二段,并掌握第二段重点字词实词1、去今之墓而葬焉:去,距离。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去:⑴离开。阳虎去齐走赵。《韩非子》 (引)过去的。去年下扬州。李白《江夏行》 ⑵ 除掉,去掉。除残去秽。 ⑶ 距,距离。 ⑷到,往。休去倚危栏。辛弃疾《摸鱼儿》 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假字,通“又”。3、慷慨得志之徒:(做事合乎心愿,顺利)官运亨通。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原指乡野,此处指民间。5、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貌。虚词 1、 夫五人之死:发语词。 2、而葬焉:承接连词。3、凡富贵之子:一般的,那些。此句中的子与下句中的“徒”均指一类人。像“郯子之徒”。4、亦已众矣:程度副词,太。5、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语气词,较“乎、哉”

《五人墓碑记》学案5(教师版),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另外,“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下文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因而,这样开篇,还可起到开门见山,提纲絜领的作用。

切块三、自主学习:对照注释,翻译第二段,并掌握第二段重点字词

实词

1、今之墓而焉:去,距离。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

去:⑴离开。阳虎齐走赵。《韩非子》

           (引)过去的。年下扬州。李白《江夏行》

     ⑵ 除掉,去掉。除残秽。

     ⑶ 距,距离。

     ⑷到,往。休倚危栏。辛弃疾《摸鱼儿》              

2、其为时止十一月耳:通假字,通“又”。

3、慷慨得志之徒:(做事合乎心愿,顺利)官运亨通。

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原指乡野,此处指民间。

5、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貌。

虚词

1、 五人之死:发语词。

2、葬焉:承接连词。

3、富贵之:一般的,那些。此句中的子与下句中的“徒”均指一类人。像“郯子之徒”。

4、亦众矣:程度副词,太。

5、况草野之无闻者:语气词,较“乎、哉”为弱。

6、五人之曒曒:副词,只有,唯独。

重点句子翻译:

夫无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切块四、合作探究:研讨第二段

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

对比内容:

 

    其实,作者这样一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小结:有褒必有贬,本文前两段打破前人写墓碑记的常规,极力颂扬五人之大义,其实也暗含着对其对立面的暴露和批判,并由“何也”一问引起下文的叙述和议论。“五人之皦皦”,究竟“何也?”

当堂检测: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A.台阶              B.清除               C.整理              D.授职

去今之墓而葬焉

A.名词,坟墓                             B.名词,墓碑

C.作动词,刻墓碑                         D.作动词,修坟墓

答案:

(1)

(2)CD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3-4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虚词; 

2、了解3-4段大意,掌握重点句子翻译。

切块一、自主学习:疏通第三段。

一、齐读三段。

二、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三、四段的内容。

三、研讨第三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三段 

2.齐读第三段   

3.明确重点实词

(1)、在丁卯三月之: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推算。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补:农历每月初三(朏)第一天(朔) 最后一天(晦)

                十五(望) 十六(既望)

 (2)、吾社之/士先者: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

    先:形容词用作动词。

 (3)、敛赀财以送其行:募集款项。“赀”同“资”。

 (4)、缇骑按剑而曰: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此指明代专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差役。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5)、众不能:⑴经得起,能忍受。不堪设相。

       ⑵可以,能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 抶而之:使动用法。

(7)、诛五人:查究,依照……罪名。

(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聚集的样子。

(4)虚词

     1、予犹记周公被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敛赀财送其行:目的连词。

     3、则噪而逐:偏指一方。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

重点句子翻译: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必修三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三

上一篇:《品质》学案4

》《《五人墓碑记》学案5(教师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