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回延安备课人:申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基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①整体把握 ②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教学难点:作者创作的主旨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由“红色之旅”引入新课,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贺敬之重游革命圣地(展示图片)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一处革命圣地吗?(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生字词树梢shāo 搂lǒu 油馍mó 脑畔pàn 眼眶kuāng 喘chuǎn2.作者介绍贺敬之 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峰城,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1945年集体创作《白毛女》歌剧。3.信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两句押韵,每节一韵形式自由常用于抒情也叙事。常用比兴手法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2.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回延安》采用民歌体形式写了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对“母亲” 延安的那种永不泯灭的真情。3.本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回延安》教案8,标签:苏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回延安
备课人:申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基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整体把握 ②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创作的主旨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由“红色之旅”引入新课,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贺敬之重游革命圣地(展示图片)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一处革命圣地吗?(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
树梢shāo 搂lǒu 油馍mó 脑畔pàn 眼眶kuāng 喘chuǎn
2.作者介绍
贺敬之 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峰城,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1945年集体创作《白毛女》歌剧。
3.信天游
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两句押韵,每节一韵
形式自由常用于抒情也叙事。
常用比兴手法
三、诵读感知
1.教师范读
2.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
《回延安》采用民歌体形式写了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对“母亲” 延安的那种永不泯灭的真情。
3.本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四、设疑自探
学生诵读设疑,教师归纳:
1.第一部分使用了哪些动词表现了逼真的情景?
2.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第三部分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4.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5.第五部分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愿望?
五、解疑合探
学生诵读交流后明确:
1、一“抓”一“帖”这些逼真的动作表现了使人见到亲人时的激动情景。
“搂”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笑”“”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更加洗练,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2、“亲山……”——“亲”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
“羊羔……”——延安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
3、A.炽热的阶级感情——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
亲人欢聚的场面
B.三代人于诗人的对话
C.夸张、比喻连用
4、排比——欣欣向荣
夸张、比喻——兴奋、喜悦
5、概括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呼应前文,热切期望
表达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六、质疑再探
通过以上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问题预设:体会诗中作者真挚炽热的感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但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
明确:这是全文的难点之一。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七、运用拓展
小组朗诵比赛
八、.课堂小结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创作,既需要作者有满腔热情,更需要作者有雄厚的文学素养
《回延安》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读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九、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回延安
以诗人离别 忆延安
10年后重返 话延安
延安的激动 看延安
心情为线索 颂延安
教学反思: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