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明确:“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或“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3.课文以盒子里面有盒子为比喻,来说明物质结构的特点。物质结构有哪些特点?(形态不同,性质各异,最小单位是都是原子)这样概括行吗?(不对)为什么呢?那么,他们是怎样认识的呢?(阅读、讨论、交流)(3—4)段:写了人们对物质结构研究的起初认识,即物质的对小单位是原子。(5)段:认识深入一步,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在原子内部,还有电子和原子核。(6—10)段:认识又有新突破,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或者把“基本粒子”说成“强子”也可。)(11—12)段: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科学家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认为粒子还不是最小的结构,更小的物质结构还有夸克。(重点详写)按照由假象到证明的顺序来写的。4.夸克的证明最后定论了吗?物质结构的研究结束了?明确:文章结尾的四个问句提出问题,夸克的证明没有最后定论,物质结构的研究更没有结束,有待于人们进一步
《叫三声夸克》表格式导学案3,标签:苏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明确:“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或“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
3.课文以盒子里面有盒子为比喻,来说明物质结构的特点。物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形态不同,性质各异,最小单位是都是原子)这样概括行吗?(不对)为什么呢?
那么,他们是怎样认识的呢?(阅读、讨论、交流)
(3—4)段:写了人们对物质结构研究的起初认识,即物质的对小单位是原子。
(5)段:认识深入一步,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在原子内部,还有电子和原子核。
(6—10)段:认识又有新突破,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或者把“基本粒子”说成“强子”也可。)
(11—12)段: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科学家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认为粒子还不是最小的结构,更小的物质结构还有夸克。(重点详写)
按照由假象到证明的顺序来写的。
4.夸克的证明最后定论了吗?物质结构的研究结束了?
明确:文章结尾的四个问句提出问题,夸克的证明没有最后定论,物质结构的研究更没有结束,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索。
5.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由假想到证明,时间顺序。
6.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打比方、举例子,最主要的还是分类别。
文章内容以人们对物质结构的探索研究的过程为顺序,说明物质结构,介绍物质结构研究的成果,只有恰当的运用分类说明才能把有关内容说明清楚。而且许多新成果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这个分类层次就显得比较复杂。
7.课文中“盒子”这个比喻在说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内容方面,文章开头一个礼品盒的比喻入题,使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为轻松容易。结构方面,以此为依托来安排,开头由此来入题,中间以此为过渡,结尾紧扣它收笔,穿针引线,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9.科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认识夸克的?这中间的过程反映了科学家研究的什么精神?用文中具体的字、词、句回答。
明确:(教学提示: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对课文进行有依据的分析,并且适时点拨,如:
(1)“人们有点泄气了”:写出了科学家研究的艰辛。
(2)五个“又”:表示科学家对夸克认识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揭示了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应该具备的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10.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你感兴趣吗?为什么?体会语言特色:平实、准确、通俗、几乎口语化。
明确: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给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具体表现在:(1)运用多种说明方法(2)采用设问,发人深思。
三.课堂小结。
让我们环视一下我们美丽的家园——探索之花催开了现代化高科技文明的果实。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去探索世界中一个又一个盒子吧!最后,把屈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巩
固
训
练
当
堂
练
习
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假如对下面加横线的句子作如下改动,表达内容和效果有什么不同?
(1)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改为:“10万个原子核的直径才等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讨论明确:“大约”“相当于”语言准确。
(2)科学家从试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面有东西。
改为:“强子的内部结构为科学家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讨论明确:原句是一个形象的说法。
2.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你能从以上句子中找出词语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吗?)
明确:句子中用“几乎”,说得准确。句子的意思是说原子核的质量接近于原子质量的全部,而电子只占十分微小的质量,所以用“几乎全部”的词语来表述。
3.还有人说,物质的最小结构也许就到此为止了。(如果把句中的“也许”去掉,那么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明确:
如果把“也许”去掉,就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原句中用“也许”,表示对这是物质的最小结构这一点不能肯定。事实上这种结构还可以再分。如果把“也许”去掉,那就表示它肯定不能再分了。
4.为什么夸克不能脱离其他粒子而独立存在呢?这真是怪事,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难道就没有一个自由夸克吗?(如果把句中画线的话去掉,句子还是通顺的,那么它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用比喻,使说明形象生动,引起阅读的兴趣。
二.读下边的文字后,说说科学家们对基本粒子采用了哪些分类方法。
经过分析,发现大多数基本粒子是不稳定的,寿命很短,很容易转化为其他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的质量大小差别很大,可以根据质量的大小来分类。还有另一种分类方法,它把基本粒子分为两类,一类是轻子,另一类是强子。
明确:一种是依据基本粒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类,第二种是把它们分为轻子和强子。
三.在费米实验室,有一个加速器,地下的环形隧道长达6.4千米。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先后有900名科学家在这里工作,终于找到了顶夸克。这一发现,证实了夸克是存在的,证实了顶夸克是第三代。
读了这段文字,特别是几个数字后,你有怎样的感想?
明确: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研究十分艰难,如要证实顶夸克的存在,900名科学家耗时8年进行艰苦的研究;又如加速器的地下环形隧道有6.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