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师: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8:我喜欢这一句:“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我认为,真正的美是无声的美,是需要用心去聆听的。师:多美的语言。“真正的美是用心去聆听的”,这样美的语句,不仅用心能听到,我的耳朵也有幸听到了。生9:我喜欢的一句是“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美的难得,不但要外表美,更要有内在美,这样的美才能持久,这样的人也才是个完美的人。而外在的美只是暂时的,难以保持。生10:我喜欢的一句是“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为在生活中,做到有美德不算太难,可要做到用朴素的背景去衬托自己的美德就不容易了。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去夸赞、宣扬甚至炒作自己的美德,把它装饰得光芒四射,这就必然使得他的美德大打折扣。师:说得好。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和刚才那位同学找的这两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而把外在美的不易保持和美德的越朴素就越华丽这种特点表现得明白生动呢?生10:比喻
《论美》课堂教学实录[苏教版九年级上],标签: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师: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8:我喜欢这一句:“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我认为,真正的美是无声的美,是需要用心去聆听的。
师:多美的语言。“真正的美是用心去聆听的”,这样美的语句,不仅用心能听到,我的耳朵也有幸听到了。
生9:我喜欢的一句是“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美的难得,不但要外表美,更要有内在美,这样的美才能持久,这样的人也才是个完美的人。而外在的美只是暂时的,难以保持。
生10:我喜欢的一句是“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为在生活中,做到有美德不算太难,可要做到用朴素的背景去衬托自己的美德就不容易了。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去夸赞、宣扬甚至炒作自己的美德,把它装饰得光芒四射,这就必然使得他的美德大打折扣。
师:说得好。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和刚才那位同学找的这两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而把外在美的不易保持和美德的越朴素就越华丽这种特点表现得明白生动呢?
生10:比喻。
师:对,这就是比喻句的妙用。那你能否试着也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外在美和美德。
生10:(思索片刻)外在美像天上的流云,一阵风就把它吹散了。美德仿佛青松,风雪越大就越苍翠。
生11:外在美像河水,“逝者如斯夫”。
生12:美德像醇酒,时间越久越香甜。
(设计意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引领学生自己去感受、发现、探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真正改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学生在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能极好地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亦即“说”的能力。当然,在学生发言后,教师还要注重加以适当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肯定、点拨和激励,这样也就做到了平等交流、师生互动。另外,抓住学生找出的含有比喻句的例子,对学生进行运用比喻句的训练,对于学生的写作实践、语文能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四、听读课文,提出质疑
(引导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教师范读课文并介绍作者。学生听读、讨论、合作解决。)
师: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句子,也谈了不少感受。可是,我想知道,你们对课文有不明白、有疑问或者干脆是有异议的地方吗?
(立即有学生回答“有”,并举手)
师:看来我这个问题是正中某些同学的下怀啊。
生13:我觉得第二段的前后语意自相矛盾。前面说“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可后面却又说“但这话也不全对”,还举了一大堆例子证明,这是很明显的语病。如果我们在作文中这样写,老师肯定会在旁边批上“前后矛盾”的。
(其他同学、听课教师笑)
师:很有道理。我觉得我改到这样的作文一定也会这么批。可这是培根写的,我不能,可能也不敢这么批。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14:我对结尾一句不赞同。结尾说“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这么说,那些不具备外在美的人岂不是永远也做不到真正的美了吗?
师:嗯。你的眼睛真犀利,读书也很深入。看来同学们还真对作者有不少异议。这样,我想再为大家把文章朗读一遍,同学们一边听读,一边进一步揣摩这些让你感到不解的语句,看是否能消除一些疑问。
(师配乐范读;读完后让学生互相讨论、解疑)
师:你们刚才的疑问解决了吗?(生摇头)还在怀疑啊。那我想提醒你们,你们知道自己正在怀疑的培根是什么人吗?
生:(齐读课文注释)英国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师:再来看大屏幕,了解更详细一些的培根的情况。
(课件展示)
师:了解了培根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伟人、“始祖”,大家还敢怀疑他吗?
生:(响亮地齐声答)敢――
师:谁再来说说看?
生15:我觉得我们不能因为培根是个伟人,就不敢怀疑他了,而去全盘接受他的所有学说,甚至连他的病句都说成是佳句、格言,那样就显得我们太无知、太弱智也太虚伪了。
生16: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培根再伟大也好,他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不敢怀疑他的呢?而且我觉得,倘若培根知道我们怀疑他,一定也会高兴的,因为我相信他也正是由于敢于怀疑权威才取得如此成就的吧。
(全场鼓掌)
师:说得好!真是“后生可畏”!今天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最为难能可贵的怀疑的精神,也看到了科学的未来和希望。老师要向你们学习。因为,其实老师也对文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迷惑不解,但我先前不如你们敢于向权威质疑,只好找了两个牵强的理由来说服自己,也算替伟人开脱。你们也来看一下,能否权且接受。先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
师:这另一个解释便是由于这是一篇翻译作品,由于年代、文化、语言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解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我们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同学们,这两个解释,你们能接受吗?
上一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背诵内容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