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专题《气象物候》表格式导学案2» 正文

专题《气象物候》表格式导学案2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127

概要:(5) 了解本诗所含的物象知识 说明: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4.背诵这首诗。 五、学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1.了解苏轼及其代表性的作品。惠崇,北宋僧人,能诗能画,尤擅水禽。 2.自由阅读这首诗,体会其内容。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提示:注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明确: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2)赏析示例: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了解诗中有关的物候知识: (看到了蒌蒿满地、芦根发出短芽,就想到了河豚正在溯江而上。) 说

专题《气象物候》表格式导学案2,标签: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5) 了解本诗所含的物象知识 
    说明: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4.背诵这首诗。 
五、学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1.了解苏轼及其代表性的作品。惠崇,北宋僧人,能诗能画,尤擅水禽。 

2.自由阅读这首诗,体会其内容。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提示:注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

明确: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2)赏析示例: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了解诗中有关的物候知识: 
(看到了蒌蒿满地、芦根发出短芽,就想到了河豚正在溯江而上。) 

说明: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

理解:①资料没有关于鸭对温度敏感的记载。苏轼看到画中有鸭,故说“春江水暖鸭先知”。鸭是水陆两栖,在作者看来,它体会冷暖要比水中鱼敏感。
②鸭有御寒的本能,对水温变化又十分敏感,所以只要春回水暖,自然就“先知”了。
③桃花在春天开放,蒌蒿、芦芽和河豚都是江南春天的美味,宋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钱钟书认为,本诗前三句写惠崇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因此苏轼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④“河豚欲上”也可以理解为“春江水发,河豚向上游”。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这是从物候学角度作的解释。
根据3、4两点,诗意可以理解为:看到了蒌蒿满地、芦芽发出短芽,就想到(可以和这两种菜一同煮的)河豚正在溯江而上。

4.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本诗。 
六、拓展延伸:

 你能用你平时积累的诗词来解说其中的物候现象吗?

      交流,补充:

      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幻灯片投影)

      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2.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幻灯片投影)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3.《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幻灯片投影)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七、小结:

      生活中,语文无所不在,我们古代一些大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从生活中找寻经验。

一.积累背诵
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            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成语
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俗语或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东虹轰隆,西虹雨。 

二.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写的是农历五月天山的景象,它说明了物候的高下差异。在大气中从地面往上升则气温下降,平均每上升200米,温度要下降1℃。能否再举一例句反映这一物候现象。

      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理解并背诵四首诗 

2.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专题《气象物候》表格式导学案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