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正文

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754

概要:《专题 气象物候》教学设计主备人:灌南中学外国语语学校朱一松执教人: 执教班级: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气象物候知识的研究,了解并积累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2、通过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3、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背诵,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2、用所学的物候知识探究诗文中物候现象。 第一教时学习《看云识天气》一、导学读标。导学话题:如何了解天气情况?要是出门在外没看天气预报怎么办?,由此引入对本文的学习。明确目标: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2、品味说明文的语言。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时思考:(1)找出文章体现说明中心的一句话?(2)看什么样的云识什么样的天气?2、交流,明确:(1)中心句:第一节末句。(2)略。三、导读领悟。1、云下不下雨的条件是什么?明确:取决于云里水分的多少(

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标签: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专题 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主备人:灌南中学外国语语学校朱一松
执教人:       执教班级: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气象物候知识的研究,了解并积累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
运用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3、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背诵,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2、用所学的物候知识探究诗文中物候现象。
第一教时
学习《看云识天气》

一、导学读标。
导学话题:如何了解天气情况?要是出门在外没看天气预报怎么办?,由此引入对本文的学习。
明确目标: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
2、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时思考:
(1)找出文章体现说明中心的一句话?
(2)看什么样的云识什么样的天气?
2、交流,明确:
(1)中心句:第一节末句。
(2)略。
三、导读领悟。
1、云下不下雨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取决于云里水分的多少(见第3节中“那里水分少……”一句和第4、5两节)
2、本文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云的?
明确:一是云的形态及变化,二是云的光彩。
四、品读玩味。
1、第一节的末句与最后一节的末句在说法是似乎有点矛盾,你认为呢?
明确:不矛盾。前者是为了强调云跟天气关系很大,而且为了引出下文的说明;后者是补充说明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体现了科学的态度,所以不矛盾。(由此,让学生阅读“参考资料一”)
2、引导学生品味准确的语言、生动的语言。例略。
五、布置作业。
1、搜集关于气象物候的资料;    2、完成“思索质疑一”。

第二教时
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一、导学读标。
1、直接导入。
2、出示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特点;
(2)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时思考: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2、交流,明确:大自然的语言就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界的物候现象。
三、导读领悟。
1、默读课文,然后交流:你读懂了哪些问题?
说明: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须明确如下几个问题:(1)物候观测的特点?(答案见第4 节)(2)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答案: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3)物候观测的意义?(答案:略)
2、将本文与“参考资料二”结合起来看,你发现本文有何疏漏?对这一点你是如何看的?
明确:本文说物候观测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这种说法有点不太准确。因为从“参考资料二”看来,物候学也关注非生物。学生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四、品读玩味。
1、第7、8、9、10节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是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
2、本文的语言有的生动优美,有的准确严密,请各找一处品味品味。
例:略。
3、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运用了好几种说明方法,请找几处说说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例:略。
五、布置作业:
1、课后到大自然中去听“语言”,把听的情况写进日记。
2、预先背诵下一课中的几首诗。

第三教时
学习《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一、导学读标。
导学话题:诗人与物候。
出示目标:
1、背诵古诗词;
2、欣赏诗词,重点了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二、检查学生背诵情况。没背完的继续背,十分钟结束。
三、鉴赏研读。
引导学生分别从画面、情感、物候这三个方面对这四首诗进行鉴赏研读。
1、交流:我最喜欢的画面(先描述,后说理由)
2、交流:诗中的感情(交流时的参考句式:我从“……”这一句(词)感受到……的感情)
明确:《塞下曲》(李白):爱国怀家;《凉州词》:乡愁难禁而生怨;《塞下曲》(卢纶):歌颂英勇杀敌;《惠崇•春江晚景》:对春的喜悦和对生机的歌颂。
3、交流:我从诗中发现的物候(先说发现,然后质疑,最后解释)
明确: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这里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夏历五月,按理是一年中炎热的季节,可是祁连山上只有皑皑的白雪,哪里有烂漫的春花,原因是高度差异。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竺可桢认为“黄河”应为黄沙。这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还有这样理解:黄河是母亲河,可象征故乡,故乡离玉门关很远啊,此为诗意,若改为黄沙,则何来白云?还能见孤城?
《塞下曲》(卢纶):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
(说明:教师可结合“思索•质疑”中的四、五、六题引导学生讨论。)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1、以学生齐读参考资料三作小结;
2、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气象物候”的谚语或诗句。
(2)探究活动:继续进行物候观测活动,做好记录,进行交流。
(3)准备一场辩论会:是否天有不测风云
附:
(一)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积累: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 [2]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