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无常》中引了一段无常的唱词,这段唱词,全部是用绍兴方言写成的。是鲁迅对当时民间文艺的生动采录。他突现了无常“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内心世界。(十)《无常》赏析之三如前所述,这一段,又顺及刺了一下陈西滢之流。这里需要对“阿领”解释一下。“阿领”是绍兴地区的一种称谓,指前夫的儿子,是母亲再嫁时带领来的。绍兴人习惯在一些人的姓氏或名字前加一“阿”字,如阿桂、阿长、阿二等,故称阿领(绍兴俗称“拖油瓶”,含贬义)。绍兴赛会中的阿领,实际上是小无常,衣服容貌与活无常一样,只是年岁很小。(十一)《父亲的病》赏析之一《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充分显示了鲁迅幽默讽刺的拿手本领。《父亲的病》本来是一个很沉重的题材,但正因为鲁迅非常不满当年那些所谓“名医”的折腾人,拐弄人,所以行文充满了幽默,使得一个本来是沉甸甸的题材变得十分耐看,甚至令人时而想笑了。这种幽默也就成了西方人所说的“黑色幽默”了。在中药中,有些“药引子”是需要的,但有些“药引子”,如“蟋蟀一对”,而且还要是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这就有点玄了。所以鲁迅顺便又讽刺道“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旧来的意味留存——《朝花夕拾》导读,标签: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无常》中引了一段无常的唱词,这段唱词,全部是用绍兴方言写成的。是鲁迅对当时民间文艺的生动采录。他突现了无常“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内心世界。
(十)《无常》赏析之三
如前所述,这一段,又顺及刺了一下陈西滢之流。这里需要对“阿领”解释一下。“阿领”是绍兴地区的一种称谓,指前夫的儿子,是母亲再嫁时带领来的。绍兴人习惯在一些人的姓氏或名字前加一“阿”字,如阿桂、阿长、阿二等,故称阿领(绍兴俗称“拖油瓶”,含贬义)。绍兴赛会中的阿领,实际上是小无常,衣服容貌与活无常一样,只是年岁很小。
(十一)《父亲的病》赏析之一
《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充分显示了鲁迅幽默讽刺的拿手本领。《父亲的病》本来是一个很沉重的题材,但正因为鲁迅非常不满当年那些所谓“名医”的折腾人,拐弄人,所以行文充满了幽默,使得一个本来是沉甸甸的题材变得十分耐看,甚至令人时而想笑了。这种幽默也就成了西方人所说的“黑色幽默”了。在中药中,有些“药引子”是需要的,但有些“药引子”,如“蟋蟀一对”,而且还要是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这就有点玄了。所以鲁迅顺便又讽刺道“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难怪“父亲”对这些药方、药引子以至医生也怀疑起来了,几次“摇摇头”,远非只是对高昂药费的非议。
(十二)《父亲的病》赏析之二
这一段是令人十分感动和揪心的。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也包含着真实的父子情感。戏剧作家、电影电视作家最看重和要抓取的大概就是这种相反相成的感人细节了。儿子喊声越高,悲剧力量越强。不过,鲁迅本人对当年在父亲临终时自己的高喊,又持忏悔态度,他怪恨衍太太,如果不是她的怂恿,他不会那样大喊大叫,而应该让父亲安安静静地死去。因此“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看了这些充满真情的句子,还有谁相信周作人对其中真实性的怀疑呢?
(十三)《琐记》赏析之一
衍太太一开始给“我”的印象是“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是好的。”这里,“我”称赞衍太太“对别家孩子却是好的”,并非反话。而是设身处地于当年而发自童稚之心的直感。但后来逐渐发现衍太太实际上是个很丑恶、很会捉弄人的人。这样的事例,文中写了好几桩。比如,衍太太甚至把淫秽的春画塞给“我”看,“我”当时太小,以为是“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又曾一面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来变卖,一面放出流言诬“我”已经行窃------由于教学设计>文章采取了欲抑先扬的写法,就把衍太太两面三刀的性格,揭露得入木三分。
(十四)《琐记》赏析之二
《琐记》的时空跳跃性比较大。开始写的是童年在故乡绍兴的事,后来主要写在南京读书的事情,最后还点到初到日本的情景。中间着重写在矿路学堂的所见所闻。“只可惜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这句话特别需要解释一下。旧时迷信传说,落水淹死的人做了水鬼,必须设法使别人淹死来替代他,才得以投生,教做“讨替代”。《琐记》中说,由于这里的池子已被填平,因而“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了。迷信思想中包含的损人利己的阴暗心理,从这种“讨替代”的说法中已可略见一斑。
(十五)《琐记》赏析之三
鲁迅于18岁那年(1898年)往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在机关科学习。次年春,因不满水师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在这里开始接受了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有一根桅杆。在学生的心目中,它还是“可爱的”。鲁迅也爬过几次。但他说,“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在矿路学堂“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也谈不上“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于是,经过“官僚”的许可,它成了被“派定五名到日本去”的学生之一。去之前,考虑带些什么。“比我们早一年毕业,曾经游历过日本”的人,“郑重地”要“我们”多带些中国袜和换些现银。谁知到日本求学时“要穿制服和皮鞋,中国袜完全无用;一元的银圆日本早已废置不用了。”说明外边的世界变化之快。
(十六)《范爱农》赏析之一
鲁迅第一次认识或者说见识范爱农,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徐锡麟等革命党人被杀的消息传到了日本。浙江同乡会准备打电报到北京,“吊烈士,骂满洲”;徐锡麟,字伯荪。认识范爱农的人告诉鲁迅,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这就更加激起鲁迅对范爱农的愤慨了,“自己的先生被杀了”,别人要发一个电报,竟如此阻拦吗?
但回国以后,过了几年两人再重逢的时候,感情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鲁迅为了生计而在故乡做教员,而范爱农也是“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范爱农的形象更加寒素,“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头上有了白发。作者简洁的几笔就把范爱农现今的寒素像描绘出来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两人就经常聚到一起饮酒解闷。于是,两人又逐渐成了知己。
(十七)《范爱农》赏析之二
这一段很重要。是能够充分反映典型环境的重要段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政府,
但整个国家机器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貌虽如此,肉骨子是依旧的”。这真是一针见血!鲁迅以他敏锐的目光,深刻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王金发,又名逸,浙江嵊县人。浙东洪门会党平阳党的首领,后加入光复会。辛亥革命时,他首先率领会党队伍进入绍兴,任绍兴军政分府都督。但似乎已有躺在安乐椅上的感觉,所以鲁迅说他“大做‘王都督’”了。王金发后来被袁世凯的走狗浙江都督朱瑞杀害。鲁迅在其他教学设计>文章中曾多次提及王金发被杀的教训。
(十八)《范爱农》赏析之三
范爱农在1912年夏历三月二十七日写信给鲁迅时,其中曾提及:“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范爱农是能浮水的,但又是饮酒之后。基于这些复杂的因素,所以鲁迅说:“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教学设计>文章的最后写得非常富有人情味,“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吧。”这种平实而不加任何修辞的深情语言,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那几句话;“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同样是不加任何修辞却深深地牵动着人的感情。鲁迅在《范爱农》的结尾前,还讽刺了有些人简直有点无聊。当有人提议“集一点钱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消散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朝花夕拾》导读与练习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