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诵读欣赏延安纺车抒怀学习目标①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②能联系自身经历体验“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从而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③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说出作品的语言风格。课前准备 搜集跟作者相关的资料,为作者建立一个小档案 如:姓名生卒年月籍贯主要生活经历主要作品详尽的资料如下:吴伯箫(1906.3.13-1982.8.10)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 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同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处女作《白天与黑夜》。1931年大学毕业,曾在青岛大学、山东教育厅工作。这时期发表的散文结集为《羽书》。 1938年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曾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教育厅长。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抗战胜利后任联大中文系副主任,1951年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1954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著作书目: 《羽书》(散文集)1941,文化 《黑红点》(散文集)1947,东北 《潞安风物》(报告文学)1947,香港海洋书屋 《出发集》(散文集) 195
诵读欣赏《延安纺车抒怀》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下],标签: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诵读欣赏
延安纺车抒怀
学习目标
①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②能联系自身经历体验“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从而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
③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说出作品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搜集跟作者相关的资料,为作者建立一个小档案
如:
姓名
生卒年月
籍贯
主要生活经历
主要作品
详尽的资料如下:
吴伯箫(1906.3.13-1982.8.10)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
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同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处女作《白天与黑夜》。
1931年大学毕业,曾在青岛大学、山东教育厅工作。这时期发表的散文结集为《羽书》。
1938年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曾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教育厅长。1942年
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抗战胜利后任联大中文系副主任,1951年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1954
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著作书目:
《羽书》(散文集)1941,文化
《黑红点》(散文集)1947,东北
《潞安风物》(报告文学)1947,香港海洋书屋
《出发集》(散文集) 1954,新文艺
《烟尘集》(散文集)1955,作家
《北极星》(散文集)1993,作家
《忘年》(散文集)1981,百花
《吴伯箫散文选》1983,人文
翻译书目:
《波罗的海》(诗集)德国海涅著,1957,新文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如果在假期当中有某段时间让你一直重复去从事某一样机械的劳动,你心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说一说。(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老师对各种说法都给予一定评价。)今天我们要跟大家学习的这篇文章中所描绘的
↘初读文章尝试
学生纷纷给出答案,对于这些答案,老师不作出对错的评价。提醒同学们要想正确、深入了解文章的主旨应当结合该文章中所涉及的背景以及作者写作时的背景。
↘联系背景再读文章,纠正自己的结论
(1)抗战时期的陕北生活背景:蒋介石对陕北根据地延安进行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于是1942年延安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本文所写的是军民们开展纺线竞赛的场面。当时每人一辆纺车,要想穿衣服就得自己纺线。
(2)本文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61年2月,当时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应该如何对待面临的困难,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作者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向人们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旨在激励人们革命的斗志,激励人们以饱满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此时作者写了《记一辆纺车》(穿)等一组散文,其中还有《菜园小记》(吃)《窑洞风景》(住)《歌声》(精神生活)。
学生结合背景探究、交流并明确:纺线本来是原始的手工劳动,是很辛苦的。但在作者笔下却如此优美。这正是因为作者本人参加过当年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他认识到劳动“本身成了第一需要”的意义,克服困难本身也是一种享受。这里诗化的、个性化的文笔精华正是作者劳动价值观的反映。
↘三读文章品味语言风格
教师指导语:刚才我们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对普通的在我们看似机械的劳动怀有特殊的情感。其实作者能把普通的劳动写得如此之美,另外一个原因就应该归结于作者的表达技巧了。请同学们再读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