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羚羊木雕》教案15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673

概要: (2)友谊和钱财孰重孰轻,应怎样正确对待? (3)你如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会怎么处理? (4)父母有了错误缺点时,孩子应该怎样对待父母?我国的《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8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如果当初父母讲明白羚羊木雕怎样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送人)。“我”也是有欠缺的(倘若女儿事先征求一下父母意见也就没事。可见,小朋友还不大懂事,凡事应该征求父母意见,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 。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A 要学会思考,有主见.B 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 自己,自

《羚羊木雕》教案15,标签: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2)友谊和钱财孰重孰轻,应怎样正确对待?
    (3)你如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会怎么处理?
    (4)父母有了错误缺点时,孩子应该怎样对待父母?

我国的《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8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

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如果当初父母讲明白羚羊木雕怎样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送人)。“我”也是有欠缺的(倘若女儿事先征求一下父母意见也就没事。可见,小朋友还不大懂事,凡事应该征求父母意见,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 。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

A 要学会思考,有主见.

B 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

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 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也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我”的妈妈如果委婉地跟万芳妈妈说这件事,劝万芳妈妈不要责怪万芳,好好跟万芳说,万芳就会把羚羊木雕还给 “我”,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的感情,又可以让孩子更懂事。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倾向“我”,孩子心灵多么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2.按学生观点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
     3.就辩论中双方的观点、理由、态度、方法进行点评。

4. 本文多处用到对话描写,请同学们分析归纳文中表示“说”的语言形式及其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1)采用常用词“说”的普通格式的。如: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在具体的语境中有时省略表示“说”的词。如:“您已经给我了。”“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3)对话中有时用其他的“说”。如:“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的修饰。如:“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

“我要把裤子换过来。”她却满不在乎地说。

(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如:“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6)带动作的“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5. 再读对话,揣摩神态动作描写,试就其表达作用进行分析。

第一组:刻画妈妈的

(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去掉加点词“突然”,可以吗?)

(2)“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句中的“紧紧”表现了什么?)

(3)“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不用“坚定”,句子的表达效果是否会发生变化?)

第二组:写“我”的

(1)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怦怦”一词用在句中有什么作用?)

(2)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3)“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4)“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学生体味、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组(1)中用“突然”一词,一开头就渲染出紧张的气氛,见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2)句中“紧紧”表现妈妈追查的神态。(3)句用“坚定”表示出妈妈说话的语气和固执生硬的态度。

第二组(1)中“怦怦”是拟声词,形容心跳。被逼无奈,“我”受到的惊吓的心理、动作、语言在各句中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显示出“我”的真诚无私。
第四课时
6.思考:通过写妈妈的逼迫、追查,表现了她的态度,显示了文中的“我”的妈妈是怎样一个形象?(提示:外在的形象是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妈妈神情面貌——咄咄逼人。再三强调羚羊木雕的贵重,其实这是用这个砝码去衡量孩子的情感在大人心目中的分量。在父母心目中,孩子的情感并无分量。性格特征——只知羚羊贵重,不知友情珍贵,即重财轻义。

7.从爸爸“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以及谈话内容看他的态度是否与妈妈相同,可以看出爸爸不同于妈妈的个性是什么?

奶奶的话是对“我”父母逼迫要回木雕粗暴做法的批评。奶奶懂得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友情,是明事理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上一篇:《散步》教案20

》《《羚羊木雕》教案15》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