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课堂实录 第一阶段:小组展示:第一组: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用白描的手法勾画了普通的法国人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所表现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小说的人物描写给人以亲切之感,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是这样拉开了序幕。第二组:我们小组展示的是文章的背景资料。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战争时期法国政府实行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合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大部分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强迫这些地方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教法语,《最后一课》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第三组:这篇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法国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语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文章通过小学生小弗郎士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法国人民的悲愤以及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第四组:文章通过小弗
《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课堂实录5,标签: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课堂实录
第一阶段:小组展示:
第一组: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用白描的手法勾画了普通的法国人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所表现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小说的人物描写给人以亲切之感,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是这样拉开了序幕。
第二组:我们小组展示的是文章的背景资料。普法战争是
第三组:这篇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法国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语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文章通过小学生小弗郎士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法国人民的悲愤以及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四组:文章通过小弗郎士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和爱国热情,以及他们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
第五组:这篇小说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国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六组:本文以法国割地赔款历史事件为背景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的罪行,也未见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的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反映了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祖国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
第七组:小说以“我”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分别写了上课前、上课中和上课后。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一到六自然段,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二部分从课文七到二十三自然段,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八组: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黄河颂》一样,本课也表现爱国的主题
第二阶段:自由发言
生1: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生2:钥匙比喻法国的语言
生3: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含义是什么?
生4:在国家危难之际坚持上课,所以形象高大
生5:课文中的描写表示了什么?
生6:最后一课的中心是什么?
生7:爱国精神
生8:评价精妙的描写
生9:插入描写有何作用?
生10:一是营造气氛,二是结构首尾呼应,三是
生11:忽然的意思有两层:一是这堂课结束了,二是德语代替了法语
生12:文中第21自然段写挂在课桌铁杆上的字帖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生13:写挂在课桌铁杆上的字帖是为了烘托教室里的爱国气氛
生14:文章14自然段的三个感叹号起什么作用?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生15:韩麦尔先生发给学生的字帖上为什么写着“阿尔萨斯”“法兰西”的字?
生16: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开头不直接写上最后一课的情景而要写小弗郎士上课途中的所见所闻?
生17:小弗郎士连分词都记不住,是一个接受能力很差的学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里他全听懂了,并且觉得很容易,很容易,可不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
师:小弗郎士一个接受能力很差的小孩,为什么在那一刻他的接受能力这么强了呢?我们听课的正好有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我们想请教一下冷老师?
冷老师:你们觉得小弗郎士真的是一个接受能力很差的学生吗?
生(齐):不是
冷老师:那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他只不过是没有学习而已,不知道这样解答你们是不是满意
师:确实,我们认为他接受能力很差是一种先入为主,其实他并不是接受能力很差,只是贪玩一点,我们在座有没有贪玩的同学呢?有吧,那么学了这一课之后,希望你们能够给自己找一个动力的支点,相信你也能够撬起地球!
生18:回答前面同学的问题,字帖上写上那些字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希望他们牢记“阿尔萨斯”是法国的一部分。
生19:小说中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不仅起了烘托人物性格,从而深化主题的作用,而且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20:为什么小弗郎士称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生21:因为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再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40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的赶下讲台,不能再教自己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说他说“可怜的人”,实际上包含着小弗郎士对老师的崇敬与爱,更包含着对失去国土的悲痛之情。
生22:回答前面同学的问题,在本文中“我”只是一个线索,在文章前面写“我”的所见所闻,其实是为了表达“我”的深厚爱国热情!
生23:教堂的钟声响起的时候,韩麦尔先生想说什么?
生24: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应该从本文中吸取哪些精神营养?
生25: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最大的不幸”?
生26:最后一段“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样的动作神态描写好在哪里?
生27:这篇短篇小说以“最后一课”为题有什么含义?
生28:小说插入对镇上的人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29:一是营造不同寻常的气氛,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二是结构上有一种呼应美;三是深化主题。
生30:回答前面同学的问题,韩麦尔先生最后的动作神态描写表达了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无比悲愤的心情,倾注了他无比的爱国热情,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生31:说“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也忘不了!”为什么?
生32:人通常要到失去的时候才真正懂得某种东西的价值,最后一课当然忘不了,因为以后都不能说法语了。
上一篇:《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教案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