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蜡烛》导学案3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228

概要: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2.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3.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4.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1)饱受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满怀深仇,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她因红军战士的牺牲而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5.如何感受《蜡烛》中老妇人这一人物的形象美? 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

《蜡烛》导学案3,标签: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2.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

3.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

4.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饱受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满怀深仇,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她因红军战士的牺牲而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5.如何感受《蜡烛》中老妇人这一人物的形象美? 
    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写,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做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蜡烛,郑重地说明,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从她摸出蜡烛之后,直到结尾,一直围绕着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烛光显示了特别的意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四.点难拨疑,探究深意
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二、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说明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勾画了战后恶劣环境,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原句再次点出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充分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三、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例如,就“老妇人也没有说话”一句想想,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就这几句想想,她为什么鞠躬,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此等等。这样去思考,思路就打开了。

五、反思学习,归纳主旨: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预习下一课

附板书设计:
                     蜡    烛 
                                 西蒙诺夫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①发现烈士 ②掩埋烈士 ③守护战士
精心选材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蜡烛》导学案3》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