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五柳先生传》教案和练习17» 正文

《五柳先生传》教案和练习17

[02-26 21:33:1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284

概要:(1)字的读音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瓢(piáo)屡(lǚ) 晏(yàn) 黔娄(qián lóu) 戚(qī) 汲(jí) 兹(zī)俦(chóu) 觞(shāng) 欤(yú)(2)多音多义字 (4)一词多义 1.许 处所,地方: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表示估计,左右、多: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 2.以 把:因以为号 凭借:以此自终 3.之 代词,他:或置酒而招之 助词,的:无怀氏之民饮 4.言 说,说话:闲静少言 言语,话:黔娄之妻有言 5.其 代词,他:亲旧知其如此 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5)词类活用 1.详: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例句:亦不详其姓字。 2.亲旧:形容词用作动词,亲戚朋友。例句: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3.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例句:以乐其志。 (6)特殊

《五柳先生传》教案和练习17,标签: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1)字的读音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瓢(piáo)

屡(lǚ)   晏(yàn)   黔娄(qián lóu)  戚(qī)  汲(jí)   兹(zī)

俦(chóu)   觞(shāng)   欤(yú)

(2)多音多义字

    (4)一词多义

    1.许 处所,地方: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表示估计,左右、多: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

    2.以 把:因以为号

          凭借:以此自终

    3.之 代词,他:或置酒而招之

          助词,的:无怀氏之民饮

    4.言 说,说话:闲静少言

          言语,话:黔娄之妻有言

    5.其 代词,他:亲旧知其如此

          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5)词类活用

    1.详: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例句:亦不详其姓字。

    2.亲旧:形容词用作动词,亲戚朋友。例句: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3.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例句:以乐其志。

    (6)特殊句式

    A.倒装句

    例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

    译文: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B.省略句

    (1)例句: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缺少主语,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译文: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2)例句:好读书,不求甚解。缺少主语,应为“(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译文:先生喜欢读书,但不刻意追求字句的解释。

 

(7)例句:因以为号。省略“之”字,应为“因以(之)为号”。

    译文: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C.流传下来的成语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四、课堂小结

读书贵有方法。朱熹说:“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今人学者王富仁说:“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上的积累运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朗读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合作探究

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请同学们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体现出五先生怎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1、淡泊名利: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

B、“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C、“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D、“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爱好读书著文: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嗜酒如命,率真放达:

A、“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B、“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安贫乐道: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学生分组交流:五先生是怎样的人?

结论:通过对五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

小结: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相关资料: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世族豪门形成了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富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一代雄豪曹操也未能摆脱对豪门的依赖。②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这是他们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初二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上一篇:《马说》教案22

》《《五柳先生传》教案和练习17》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