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五柳先生传》教案和练习17» 正文

《五柳先生传》教案和练习17

[02-26 21:33:1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284

概要:三、质疑拓展1、文中最为详写的是他哪方面的特点?写五柳先生的喝酒,也最传神。2、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愁”。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资料二:《短歌行》(节选)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将进酒》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宣州谢眺楼饮别校书叔云》 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

《五柳先生传》教案和练习17,标签: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三、质疑拓展

1、文中最为详写的是他哪方面的特点?

写五先生的喝酒,也最传神。

2、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愁”。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资料二:

《短歌行》(节选)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眺楼饮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资料三: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门阀制度,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又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如阮籍、嵇康、刘伶等。这实际上是他们使自己得到心灵解脱的一种无奈。

(学生讨论)

《五先生传》是作者托言而成的自传。

3、如果说第一段是传,那么第二段就是评论性的文字。齐读第二段。

要求:让学生找出本段中评价五先生的语句。

师:那一句最能体现其精神风貌?

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让学生翻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加深理解。

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第一段那些照应?

生:“闲静少言,不谋名利”。

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这句话再次强化了五先生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不仅让读者对他与众不同的情操、思想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五、悟读升华。

教师设问:①伴声自读课文,思考陶渊明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②假如同学们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③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课堂设想:通过学生们的自由朗读,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六、比较阅读: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思考题:

1、“三百篇”指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本典籍?本学期所学的那一句诗曾提到过它?

2、东晋以后,许多文人很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比较阅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思想个性、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3、《论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中有沉重的工作压力,所以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成挑着鸡蛋进城的乡巴佬,东躲西闪,战战兢兢,生怕打翻担子。仔细观察你的一些长辈,看看他们在四十岁时的思想感情、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课后思考,并认真观察,选择其中的一位,结合年龄特征,把他或她写入你的日记。)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补充训练:

阅读唐朝王绩的《五斗先生传》,完成练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附译文:

有位五斗先生,用爱好喝酒的方式游戏人间,凡有人用酒请他,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择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因此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先生无思无虑,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忽儿离开,忽儿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不能缠绕住他的心。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呢?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以,故作胡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于是,他一直实践自己的心意,最后不知去向。

① 为何作者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初二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上一篇:《马说》教案22

》《《五柳先生传》教案和练习17》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