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李白执着的两种东西是悖论式的人生追求。两者相互矛盾、冲突,使他在外在社会(人类社会)撞得头破血流,内心世界则长期处于矛盾冲突骚动焦虑之中。这也使李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大喜和大悲。正由于内心世界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不同情绪总是处于高度碰撞,使他个体生命得到充分地激扬,也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尤其是盛唐民族活力的典型代表和最深刻的体现者。这两种东西深深植根于当时民族情绪之中,代表当时两大社会潮流。所以,只有它能够代表盛唐社会。解构李白的精神,他的心灵深处常常就是这两股相互对抗情绪的碰撞,反映在诗作中,有些诗往往是他不同情绪的合奏,《将进酒》就是其典型代表。 余光中一首《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深得《将进酒》的个中三昧: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老师的范读以及濮存昕的录音播放,将课堂推向两个高潮。诵读的力量真是神奇! 老师的提问不多,大的问题是三个:“李白究竟劝谁喝酒?”(客人劝主人喝,李白反客为主,更显见其狂放)“李白劝人怎样喝酒?”“李白为何如此劝人喝酒?”领起全诗,从李白的豪饮、狂饮中,突出他的豪放、率真以
《将进酒》课堂实录3,标签: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李白执着的两种东西是悖论式的人生追求。两者相互矛盾、冲突,使他在外在社会(人类社会)撞得头破血流,内心世界则长期处于矛盾冲突骚动焦虑之中。这也使李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大喜和大悲。正由于内心世界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不同情绪总是处于高度碰撞,使他个体生命得到充分地激扬,也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尤其是盛唐民族活力的典型代表和最深刻的体现者。这两种东西深深植根于当时民族情绪之中,代表当时两大社会潮流。所以,只有它能够代表盛唐社会。解构李白的精神,他的心灵深处常常就是这两股相互对抗情绪的碰撞,反映在诗作中,有些诗往往是他不同情绪的合奏,《将进酒》就是其典型代表。
余光中一首《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深得《将进酒》的个中三昧: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老师的范读以及濮存昕的录音播放,将课堂推向两个高潮。诵读的力量真是神奇!
老师的提问不多,大的问题是三个:“李白究竟劝谁喝酒?”(客人劝主人喝,李白反客为主,更显见其狂放)“李白劝人怎样喝酒?”“李白为何如此劝人喝酒?”领起全诗,从李白的豪饮、狂饮中,突出他的豪放、率真以及内心的矛盾。相比较于一些老师教学《将进酒》,总是让学生在诗中找“悲”“愁”“乐”来,显出了教学的高明与智慧。
美中不足的是对朗诵的引导还是不够,老师强调了诵读的“放大声音”“旁若无人”“无所顾及”,但显得空泛,缺乏对诸如节奏、感情、停顿、强弱、快慢的点拨。
还有,对全诗的欢乐与忧伤同在、希望与失望并存、鄙视富贵与猎取功名对峙的主旨,解构得还是不够。而拓展的练习,又显得赘余与蛇足:将晚清诗人于武陵《劝酒》(劝君重屈卮/满酌不须辞/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与《将进酒》比较。启功先生曾说: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朝的诗是嚷出来的,宋朝的诗是想出来的,清朝的诗是仿出来的(大意)。李白、于武陵同是劝酒的诗,显然并不是在一个比较的层面上的了!
上一页 [1] [2]
Tag:高五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五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