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将进酒》课堂实录1» 正文

《将进酒》课堂实录1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五册语文教案   阅读:68289

概要:师:你这可以概括为“牢骚说”,而刚才那同学的是“自信说”,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说”?生:我不同意刚才的这“牢骚说”。从资料上看,这首诗的创作,比《梦游天姥吟留别》迟了七年。七年时光,李白在游历山水中不断充实着自我,实现着自我。我认为,李白说这句话时,心中应该是充满了自豪的。他是用这句话向皇帝、向权贵宣布,我李白不但没有被罢官打倒,反而是活出了精彩。师:你这可以概括成什么“说”?生:非要概括的话,我想应该是“宣言书”。用这句话宣告世人,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师:太好了,失去了官场,赢得了世界。咱们一起琢磨琢磨,李白要是就那么顺顺当当地在长安一直做官,直到老死官场,他会不会获取现有的巨大声誉?生:肯定不会,李白根本不适合做官,好喝酒,书生气,做官最多也就不是个贪官。生:我也认为他不适合做官。做官的人,讲究分寸的。李白办事情,只凭性情,不讲分寸。他肯定处理不好与别人的关系。生:那也不一定。古代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书生。苏轼也很豪放,不也做了很长时间的官吗,还做得很好的。如果真给李白一个实际职位,也许他能够成为大唐盛世中的一个名臣的。要是让他做丞相,而不是杨国忠,也许,大

《将进酒》课堂实录1,标签: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师:你这可以概括为“牢骚说”,而刚才那同学的是“自信说”,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说”?
生:我不同意刚才的这“牢骚说”。从资料上看,这首诗的创作,比《梦游天姥吟留别》迟了七年。七年时光,李白在游历山水中不断充实着自我,实现着自我。我认为,李白说这句话时,心中应该是充满了自豪的。他是用这句话向皇帝、向权贵宣布,我李白不但没有被罢官打倒,反而是活出了精彩。
师:你这可以概括成什么“说”?
生:非要概括的话,我想应该是“宣言书”。用这句话宣告世人,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
师:太好了,失去了官场,赢得了世界。咱们一起琢磨琢磨,李白要是就那么顺顺当当地在长安一直做官,直到老死官场,他会不会获取现有的巨大声誉?
生:肯定不会,李白根本不适合做官,好喝酒,书生气,做官最多也就不是个贪官。
生:我也认为他不适合做官。做官的人,讲究分寸的。李白办事情,只凭性情,不讲分寸。他肯定处理不好与别人的关系。
生:那也不一定。古代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书生。苏轼也很豪放,不也做了很长时间的官吗,还做得很好的。如果真给李白一个实际职位,也许他能够成为大唐盛世中的一个名臣的。要是让他做丞相,而不是杨国忠,也许,大唐王朝就不会衰落。
师:这个问题还真难说清。不过,你刚才说的一个话题,很值得思考的,唐王朝的衰落,就因为杨国忠?
生:那到不是,《中国历史》上将唐王朝的衰败归结为四点原因,最重要的是藩镇割据,其次是朋党之争,还有两个好象是宦官和……
有学生在下面递话,我把这个学生请了起来。
生:我记得是宦官专权和农民战争。不过,这两点都是说的中唐时期了,不是李白的时代。严格地说,李白时代还是唐朝最为强盛的开元盛世。
师:看来同学们的历史知识很丰富,不愧是实验班的同学,知识积累就是与众不同。好,我们还是回到前面的话题上,继续研究诗歌朗诵问题。我来指定一位同学朗诵第二个段落的内容。请后面那位大个子的男生,请你给大家朗诵一下,可以吗?请注意,是朗诵,不是朗读。
生读课文,快而少情感。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揣摩揣摩他对诗歌的处理。他朗诵得符合你的想法的地方,要注意借鉴;不符合你的想法的地方,就注意在自己的朗诵中体现出变化。一分钟时间。
学生揣摩诗句,有的静默着,有的念念有词。
师:有没有哪位再给大家朗诵一次,让同学们一起来做做裁判,给自己的朗诵能力一次检测的机会。
生:我试试。
生读诗歌后部分。
师:感谢这位同学,他的尝试,给了我们又一次思考和领悟的机会。同学们再揣摩揣摩,还是刚才的要求,看看哪些是你可以吸收的,哪些是你不认可的。
学生再次思考领悟。
师:还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提供借鉴的机会吗?
生:我也试试。
师:怎么都是试试啊,你已经很勇敢了,干脆再勇敢点,就说,我来!
生:好,我来。
生读课文后半部分,至此,基本上把味道读了出来。
师:有句古话,说读书要怎么样才能理解的?
生齐答: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师:我们读几遍了?
生:五六遍。
师:哦,也不少了,还有没有兴趣把整首诗歌连起来朗诵?
学生没有回答,彼此观望。我从学生的眼睛中看出了疑问,这个借班上课的老师,怎么还要我们读课文啊。
师:刚才听了大家的朗诵,诵读的那么精彩,我也想有个表现的机会了。同学们愿意给我一个机会,也让我表现表现吗,怎么样?
学生兴奋起来,教室中荡起一阵掌声。
我开始朗诵。对于这首诗歌,我潜心钻研过几个名家的朗诵录像,自认为是很能够表现出李白的真实心理特征的。在后半部分,我用微带踉跄的步伐,结合有些含糊的语音,来表现醉眼朦胧的李白的外在形象;用赞赏的口吻来诵读“昔时陈王宴平乐”等句,试图体现出李白以曹植自况的情感;及至“五花马”三个短句,则全力表现李白不顾一切的豪放;“与尔同销万古愁”句,则在“同销”“万古”处拉出长音,“愁”字戛然而止,声震教室。
一个短暂的静默,然后,是骤起的掌声,像大潮。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回到刚才的问题上,现在,还有没有兴趣把整首诗连起来朗诵?
生:现在有了。
师:重复一下前面说过的话。刚才我的朗诵,大家觉得可以借鉴的地方,就参考着来朗诵;大家觉得处理得不好的地方,还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诵。下面,自由朗诵诗歌两遍。
学生朗诵的声音,比先前高了很多,乱纷纷中虽然听不出什么头绪,但能从学生的眼神和神态中,感受到他们此次朗诵的投入和忘我。
两遍结束后,下课的时间也就到了,我进行了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诵,应该说,已经初步走进了李白的心灵世界中。诗歌就是这样,要想读懂它,就必须不断地朗诵。在朗诵中领悟,在领悟的基础上再诵读,如此循环,就可以逐步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就可以真正品味到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的美。当然,仅仅一个朗诵还是不够的,要了解得更完整更理性,我们还需要了解诗歌的背景,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心理特征,了解同时代其他诗人的生活样式,这些,都是构成文学鉴赏的基本性因素。针对这课《将进酒》而言,大家就需要深入思考下面一个问题,那就是“李白在这首诗歌中,到底是在劝谁喝酒,为什么要劝酒”,把这个问题理解透彻了,也就能够更好地读懂那时那地的李白了。希望大家课下能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下课。同学们再见。


上一页  [1] [2] 


Tag:高五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五册语文教案
》《《将进酒》课堂实录1》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