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孔子是反对隐居不仕的。《论语》还记载了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一事,也发生在孔子去叶返蔡的途中,大约在上一件事前不久。长沮、桀溺劝子路不要跟着孔子到处跑,最好跟他们一起隐居。孔子知道这事后感慨地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三、诵读第1段。1.注疏要点。①“子路从而后”——孔子周游列国是带着他的许多学生一起走的。由于种种原因,曾多次彼此相失,例如经过匡地时颜渊落后,过郑时孔子一个人跑到外城东门,后来被子贡找到。这一回是子路一人落后。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是丈人责备子路的话,言其不事农业生产而从师远游,所以下面接着就说“孰为夫子”,表示了鄙夷不屑的态度。③“子路拱而立”——子路看出这丈人是个隐者,所以表现出很尊敬的态度。④“杀鸡为黍而食(sì)之”——黍,在当时是比较稀少的,可见这是盛情的招待。⑤“见(xiàn)其二子焉”——子路比孔子小九岁,这一年是五十三岁,比丈人的两个儿子肯定要大一些,所以丈人引二子来见子路。这是为下文“长幼之节”一句张本。见,引见。⑥“子路行以告”——有省文,完整的表述应为:“子路行,及孔子,以告”。“
《论语两章:季氏将伐颛臾·荷蓧丈人》教案,标签: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孔子是反对隐居不仕的。《论语》还记载了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一事,也发生在孔子去叶返蔡的途中,大约在上一件事前不久。长沮、桀溺劝子路不要跟着孔子到处跑,最好跟他们一起隐居。孔子知道这事后感慨地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三、诵读第1段。
1.注疏要点。
①“子路从而后”——孔子周游列国是带着他的许多学生一起走的。由于种种原因,曾多次彼此相失,例如经过匡地时颜渊落后,过郑时孔子一个人跑到外城东门,后来被子贡找到。这一回是子路一人落后。
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是丈人责备子路的话,言其不事农业生产而从师远游,所以下面接着就说“孰为夫子”,表示了鄙夷不屑的态度。
③“子路拱而立”——子路看出这丈人是个隐者,所以表现出很尊敬的态度。
④“杀鸡为黍而食(sì)之”——黍,在当时是比较稀少的,可见这是盛情的招待。
⑤“见(xiàn)其二子焉”——子路比孔子小九岁,这一年是五十三岁,比丈人的两个儿子肯定要大一些,所以丈人引二子来见子路。这是为下文“长幼之节”一句张本。见,引见。
⑥“子路行以告”——有省文,完整的表述应为:“子路行,及孔子,以告”。“以告”,以丈人的言行告孔子。
⑦“使子路反见之”——孔子认为丈人是隐者,想让子路去询问详情,也想知道他的想法。
⑧“至则行矣”——丈人估计到子路会再来,所以有意避开他,看来也是个“避世之士”。
2.学生练习背诵(本段不用领读)。
3.小结:本段纯属叙事,着重写荷蓧丈人的言行:他不赞成孔子积极参与现实政治的态度,所以讥笑子路;他懂得长幼之节,所以“见其二子”于子路;他力图逃避现实,以以估计到子路会再来便事先避开。这样写,是为下面的议论做铺垫。
四、诵读第2段。
1.注疏要点。
①“不仕无义”——这是针对丈人消极避世的态度说的,跟下文“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对针。“仕”,就是为君主效力;不仕,就是废掉了君臣的关系。
②“长幼”二句——丈人“见其二子”于子路,说明他懂得长幼之间的关系;但丈人不愿出来做事,废掉了君臣关系;所以孔子用反问的语气以示深责。
③“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孔子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常道。君臣为五伦之首,故称“大伦”。荷蓧丈人为了保持自身清白,避开污浊的社会,不给国君做事,这就违反了常道,所以是“乱大伦”。
④“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此句应与下句合解,是孔子的自白。尽管他知道各国当政的人都不会采纳他的主张,但他仍要出来做事,按照君臣的大伦做他应该做的事。“义”,这里指“君臣之义”。
2.划层次,可分二小层:
第一层(“不仕无义”到“而乱大伦”):批评荷蓧丈人隐而不仕的行为。
第二层(“君子之仕也”到“已知之矣”):表明自己积极从政的态度。
3.教师领诵,学生练习背诵。
〔诵读指导〕①“不仕无义”是纲领性的论断,要读得铿锵有力;②“长幼”二句内容上是先扬后抑,但读起来则应是先抑后扬,这样才能突出孔子反对“不仕”的态度,末句应这样处理:“如之何∥其废之”(“.”表示轻读,“△”表示重读);③“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也是论断口气;④“君子”一句要读得庄重;⑤末句是感叹语气,是读得意味深长。
4.小结:本段写孔子借荷蓧丈人不仕一事指出,积极从政就是行“君臣之义”,而逃避现实是不对的;因此,尽管他在政治上经受过种种挫折,仍要以执着的态度实现他改革现实政治的愿望,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是值得赞赏的。
五、总结全课。
1.这两章都是借一件具体的事来阐明原则性的问题。《季氏将伐颛臾》借季氏企图吞并颛臾一事阐明治国的方针和对“远人”所应采取的政策;《荷蓧丈人》借荷蓧丈人“隐而不仕”的态度指出积极从政才符合“君臣之义”的道理。前者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反映,后者是孔子伦理思想的反映,二者又都跟孔子关于“仁义礼乐”的基本思想有关。当然,这些思想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的历史局限性,又要吸取其合理的内核。
2.正因为它们是借具体事件来阐明原则性问题,所以有深入浅出的效果。记住了所叙的事件,再细加品味就可以悟出深刻的道理,所以“浅出”正是为了“深入”,这是议事体的又一个特点。
3.这两章虽同为议事体,但议论的方式不同:《季氏伐颛臾》是在辩难中逐渐深入;《荷蓧丈人》则是先叙后议,用“对举”(包括对比、对照)的方式作概括式的论述。从这里可以看出,议事体的论述方式要适合内容的需要,是不拘一格的。
六、整理词语
〔见〕①看见。例:A。②引见,读xi啵睢@築、C。③会见。例:D。(《教学参考书》认为C、D同义,误。)
〔例〕①位次,引申为职位。例:A、C。②排列。例:B。又,引申为按顺序写出。例:D。(《教参》认为A、D同义,误。)
〔先〕①已去世的。例:A。②放在前面。例:B。③时间在前的。例:C、D。
〔后〕①落后。例:A。②后代。例:B、D。③时间在后的。例:C。
以上是练习第一题列出的词,以下是补充的词。
〔伐〕①砍伐。例:后因伐木……。②讨伐。例:何以伐为?③夸耀。例: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相(xiàng)〕①帮助、辅佐。例:相夫子。②辅助者。例:则将焉用彼相矣。
〔过〕①经过。例:有过于江上者。②过错(名词)。例:是谁之过与。③错(不及物动词)。例:且尔言过矣。④责备、归咎。例:无乃尔是过与。
〔疾〕①病。例:疾在腠理。②迅速。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憎恨。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荷〕①荷花,读hé。②挑,读hè。例:以杖荷蓧。
上一篇:《荷蓧丈人》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