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还有一些反方辩手的说法更“强硬”:“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这一种害人害己的表现方式吗?难道对方辩友希望为了成就愚公一个人的名誉、为了让愚公一个人千古流传而害了那么多的可爱的小生灵吗?”反方:“对方辩友也明白,愚公这一辈想成功地移山是不可能了。可是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发展,谁能保证愚公的子孙就一定会按他的愿望来做呢?也许他们不同意呢,那时愚公还能控制他们的思想吗?”反方:“中国改革开放,引进先进的技术,吸收外资,就是要利用别国的先进的东西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如果一味地如愚公那样,自力更生,何时能赶上乃至超过世界!又哪来我们今天的生活!” 反方:“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每当遇到难题而百思不得其解时,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地苦思苦想呢,还是请教一下他人,以快捷的方式搬走‘大山’的技巧,求得正确的方法?答案不言自明。”反方:“我方认为愚公的做法与当今社会讲究‘效率’的精神相违背。把家搬到山外去,不就没有了‘出入之迂’的困难么?如果他们搬家,不但出入的问题解决了,本来用于移山的劳动力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如开垦良田,种植果木等,收效不是更大吗?”正方:“《愚公移山》是一篇寓
《愚公移山》教案反思(教后记),标签:北师大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反方:“对方辩友也明白,愚公这一辈想成功地移山是不可能了。可是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发展,谁能保证愚公的子孙就一定会按他的愿望来做呢?也许他们不同意呢,那时愚公还能控制他们的思想吗?”
反方:“中国改革开放,引进先进的技术,吸收外资,就是要利用别国的先进的东西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如果一味地如愚公那样,自力更生,何时能赶上乃至超过世界!又哪来我们今天的生活!”
反方:“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每当遇到难题而百思不得其解时,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地苦思苦想呢,还是请教一下他人,以快捷的方式搬走‘大山’的技巧,求得正确的方法?答案不言自明。”
反方:“我方认为愚公的做法与当今社会讲究‘效率’的精神相违背。把家搬到山外去,不就没有了‘出入之迂’的困难么?如果他们搬家,不但出入的问题解决了,本来用于移山的劳动力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如开垦良田,种植果木等,收效不是更大吗?”
正方:“《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这些同学的立论偏离了‘寓言’的本来特性。寓言是一种‘托其事’而‘寓其理’的特殊文体,它的目的是说‘理’,为了把‘理’说得有趣、传神,故事托附于一些荒诞的在现实中根本没有的‘事’来表现:‘事’的虚假性是显而易见的,用不着反说。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恰恰是所寓之理。有的同学说‘愚公与其移山不如搬家’,实际上是就‘事’论‘事’,只是说愚公做这件‘事’不对,而把其中深刻的道理弃于一旁了,这是典型的思维逻辑上的错误。”
正方:“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 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 ‘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诚,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2003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非典’。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学生们事先有了充分准备,辩论时几乎都能够侃侃而谈,有的言笑晏晏,有的争得面红耳赤。我看见思想与见识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飞舞、碰撞。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起,很多同学却浑然未觉,我请同学在课后再好好研究和辩论,在进行辩论后,要求学生把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交上来。
四、教学效果自评
由于教学设计反常规,出乎学生的意料,所以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较高,各个同学各抒己见,这堂课的气氛始终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以往的教学相比,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兴趣极强,对课文挖掘深度远远超过平时。学生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当然,总有个别学生,不管老师采用何种教法,他都无动于衷,懒于思考,拒绝参与辩论。对这样的学生应该采取什么对策,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尝试。辩论出现冷场时如何合理调控,在这方面今后还需多加努力。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一)、辩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质疑、争辩……。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教师并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只要学生不敏感词语已过滤,不违法,不违反人性,追求真、善、美,他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三)、辩论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张扬个性,不唯师、不唯高。辩论会中,学生支持哪方面观点都行。我们先不管学生的观点对不对、论据是否充分。单就他们那种多角度、立体地、独立地思考问题的方式,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的敢于挑战的精神,就足以让我们欣慰了。
(四)、辩论,不仅给学生各抒己见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要想有力地反驳对方,必须要认真听取对方的观点和证明其观点的论据。更需要迅速分析思考,迅速地找出对方的疏漏之处即“抓小辫子”才结合自己的资料加以反驳。这样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要比我们平时一问一答更加立竿见影。辩论会上学生那铿锵有力、咄咄逼人的辩词频频出现。有的学生甚至能一连说出十来个反问句,大有不把对方问得哑口无言不罢休之感。而每每此时这些同学总能得到来自双方辩手的掌声,这对他们又是极大的鼓励。他们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认同,互相接纳,培养了合作精神。
“辩论式教学”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未知的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种教学艺术,如何使这门艺术更精湛,臻于完美,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究,去实践……
上一篇:《春》教学反思2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