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详见练习二解答,参见词句品味第1点说明及有关参考资料。 四.《长江》《江之歌》《运河与扬子江》中所写的长江的自然特征为什么很不相同? 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长江》要歌颂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宽阔的江面、粼粼的水波、玫瑰红的曙天与之交相辉映。《江之歌》的急流险滩、水流的无情威力、两百人匍匐于地逆流拉纤的盛大场面,才衬得起这汹涌澎湃的号子、悲壮动人的顽强精神。《运河与扬子江》,“微细流动”的扬子江,正是它有过“奋斗”的见证,正是表明这筋断骨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参见“比较•探究”层研讨要点第1题。 主编导读 运河与扬子江 [关键词语] 我的命却是无人能毁的 快乐的奴隶 辛苦的主人 奋斗的快乐 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前面几篇表现河流,不管是写实的,还是想象的,大都是用了诗化的、美化的手法,这一篇却有所不同。虽然,这一篇散文,也是想象的,虚拟的,而不是写实的。运河和扬子江的“对话”,把二者都拟人化了。 长江从崇山峻岭中冲击而来,“奋斗”而来,遭到运河的“讥笑”。 从讥笑中,提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是坚硬的山石,一方
《江之歌》教学设计5,标签: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详见练习二解答,参见词句品味第1点说明及有关参考资料。
四.《长江》《江之歌》《运河与扬子江》中所写的长江的自然特征为什么很不相同?
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长江》要歌颂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宽阔的江面、粼粼的水波、玫瑰红的曙天与之交相辉映。《江之歌》的急流险滩、水流的无情威力、两百人匍匐于地逆流拉纤的盛大场面,才衬得起这汹涌澎湃的号子、悲壮动人的顽强精神。《运河与扬子江》,“微细流动”的扬子江,正是它有过“奋斗”的见证,正是表明这筋断骨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参见“比较•探究”层研讨要点第1题。
主编导读
运河与扬子江
[关键词语] 我的命却是无人能毁的 快乐的奴隶 辛苦的主人 奋斗的快乐 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前面几篇表现河流,不管是写实的,还是想象的,大都是用了诗化的、美化的手法,这一篇却有所不同。虽然,这一篇散文,也是想象的,虚拟的,而不是写实的。运河和扬子江的“对话”,把二者都拟人化了。
长江从崇山峻岭中冲击而来,“奋斗”而来,遭到运河的“讥笑”。
从讥笑中,提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是坚硬的山石,一方面是柔软的水,看起来相当“苦”的,但是,水却以苦为乐。
因为,奋斗是艰苦的,但是,却给长江带来了“生命”。
运河则以为,不奋斗的它也并非没有生命。
长江反驳,虽然运河也有生命,但那是人们给的,用长江的话来说,就是“人们赐给的”。
同样是生命,自己创造的(“造命”),虽(艰)苦而乐;他人赐与的,虽乐而苦。
这种以苦为乐,显然有一点诗意,但是,并没有丰富的感性意象与之相配,作为全文的主旨最后由作者直接说了出来:一方面是“快乐的奴隶”,一方面是“辛苦的主人”,应该选择什么不言而喻。
从这里,读者可以明显看出,这篇文章和前面几篇的真正不同,这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而不是抒情文章。
我们常常说,文章当以情动人,这是不错的,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得出结论,动人的只有情感。在第一册,秋的单元中,我们读过贾平凹的《落叶》,是有情也有理的,情理均是动人的。
这篇文章,可以说,没有多少感情的成分,充满了道理,不仅仅是一般的道理,而且是比较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哲理,也有感人的力量。但是,不可讳言,以情感人,是比较容易的;以理感人却比较困难。
一来理不容易深刻,二来,赤裸裸的理,读者很难有感觉。因为感觉是人与外部世界惟一的通道,要感人,通过感觉是最为有效的。这里,长江和运河表面上也包含着感性,但是,这种感性,特点不够鲜明(也有一些特点,如长江不是人工开凿的,要自己穿山凿石),因而不够感人。
可能是为了弥补这一个缺点,作者到了文章的最后,突然激动起来,用排比的句法来抒发她的理念:
奋斗的辛苦呵!筋断骨折;
奋斗的悲痛呵!心摧肺裂;
奋斗的快乐呵!打倒了阻力,羞退了讥笑,征服了疑惑,痛苦的安慰,怜悯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取生命的真谛!
泪是酸的,血是红的,生命的奋斗是彻底的!
生命的奋斗是彻底的!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这是抒情吗?
这些句子,有抒情诗那样的感动人的力量吗?
在课堂上,可以讨论。
在我看来,从形式上来说,这是抒情诗常用的句法,但是,内涵的感情成份比较少,占主导的基本上是理性的呼喊,这里所呼喊的,大体是社会的共识,没有多少作者的独特的个体化的感觉,这就使本文没有达到理想的情理交融的原因。
当然,这篇文章虚拟长江与运河的对话,表现形式比较特殊;而形式的独创,是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不管你认为这篇文章是不是充分地成功,但是,有一点应该记住,同样是描述江河,可以作者独特的情感取胜,也可以人生哲理取胜。
江之歌
[关键词语] 匍匐前进 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 汹涌澎湃的江水号子 克服无情自然力的顽强精神 人性泯灭的低泣 最后绝望的抗议
同样一个对象,在表现他的时候,作家的任务,并不仅仅是把它的特点(或者说得文雅一点,它的本质)表现出来。要表现的,还有作家自己个性。只有对象的特点和作者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文章才有创造性,才能动人。作者的个性不能光溜溜地再现,而是通过他对事物的感觉、情感和理念表现出来的。同样是描写长江,我们已经选了袁鹰的《筏子》,为什么还要选英国人毛姆的这篇文章呢?因为,毛姆对长江的描绘,带着外国人眼光。这种外国人的眼光,是中国作家所没有的,这种眼光,和中国作家相比,就可能有个性,有了个性化的眼光,才能有个性化的形象。
毛姆对长江的描绘,集中在纤夫身上,和袁鹰把笔力集中在艄公身上,有点类似。
在袁鹰那里,体力劳动者艄公,在长江凶险的浪涛中,是神闲气定、大智大勇的征服者,具有英雄的气概。
而在毛姆笔下,这些长江上的体力劳动者,开头几句,似乎有点浪漫:
沿江上下都可以听到歌声。响亮而有力,那是船夫们在唱。他们划着木船顺流而下。
划着木船(注意木船),划船的人不是英国人习惯了的水手,而是“船夫”,这已经新异了;还要唱着歌,又不是划船比赛,而是和江流搏斗,这更加富有异国情调了。从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的作者来看,更有特点的是:纤夫。
逆流而上的船只,不是以机器的力量去推动它前进,而是用人的肩膀来拉。这在英国,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于是,他开始了描述,并且为了英国读者,加以必要的说明: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