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如果拉的是小木船,也许就只五六个人,如果拉的是扬着横帆的大船过急滩,那就要两百来人。 面对这样盛大的场面,对一个英国作家,是千载难逢的,中国作家习以为常的景象,被他当成了奇迹,至少是奇景来描绘的。但是,他只点出“逆流而上”“两百来人”。对于这样的原始的劳动,他的感情肯定是有点惊异的,但是,在开头,至少在字面上,他那种外国人的惊讶被抑制着,他好像只是报导事实。这与其说是西方新闻记者的笔法,不如说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笔法,尽可能让场景和细节说话,避免流露主观情感,结论由读者自己去思索。虽然他没有直接的评判,也没有明显的情感抒写,但是,在叙述中,却流露出倾向。首先,这种体力劳动是太沉重,太原始了,劳动者是太艰苦了: 船中央站着一个汉子不停地击鼓助威,引导他们加劲。于是他们使出全部力量,像着了魔似的,大幅度地加倍弯腰,有时力量用到极限,就全身趴在地上匍匐前进,像田里的牲口。 躯体趴在地上匍匐前进,这样的细节,已够悲壮的了。西方新闻记者强调细节的雄辩性,这一切已经足够表现他的同情惊叹了,但是,他还是忍不住加上了一句抒情的话语:“像田里的牲口”。 其次
《江之歌》教学设计5,标签: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如果拉的是小木船,也许就只五六个人,如果拉的是扬着横帆的大船过急滩,那就要两百来人。
面对这样盛大的场面,对一个英国作家,是千载难逢的,中国作家习以为常的景象,被他当成了奇迹,至少是奇景来描绘的。但是,他只点出“逆流而上”“两百来人”。对于这样的原始的劳动,他的感情肯定是有点惊异的,但是,在开头,至少在字面上,他那种外国人的惊讶被抑制着,他好像只是报导事实。这与其说是西方新闻记者的笔法,不如说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笔法,尽可能让场景和细节说话,避免流露主观情感,结论由读者自己去思索。虽然他没有直接的评判,也没有明显的情感抒写,但是,在叙述中,却流露出倾向。首先,这种体力劳动是太沉重,太原始了,劳动者是太艰苦了:
船中央站着一个汉子不停地击鼓助威,引导他们加劲。于是他们使出全部力量,像着了魔似的,大幅度地加倍弯腰,有时力量用到极限,就全身趴在地上匍匐前进,像田里的牲口。
躯体趴在地上匍匐前进,这样的细节,已够悲壮的了。西方新闻记者强调细节的雄辩性,这一切已经足够表现他的同情惊叹了,但是,他还是忍不住加上了一句抒情的话语:“像田里的牲口”。
其次,这样的劳动,有非人的色彩,有被奴役的性质:
领头的在纤绳前后跑来跑去,见到有人没有全力以赴,竹板就打在光着的背上。
如果毛姆满足于这样描写长江上的纤夫,那他表现的不外乎是对中国“苦力”的廉价同情而已,这就和当年来到中国的西方新闻记者差不多了。但是,毛姆作为一个大作家,他仍然从中洞察了一些西方记者所忽略了的东西:
每一个人都必须竭尽全力,否则就要前功尽弃。就这样他们还是唱着激昂而热切的号子,那汹涌澎湃的江水号子。(按:应该是“川江号子”)……它表现的是绷紧的心弦,几乎要断裂的筋肉,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虽然,绳子可能扯断,大船可能倒退,但最终险滩必将通过,在筋疲力尽的一天结束时可以痛快吃上一顿饱饭。
分析到这里,可以向学生提问,这里的手法,和前面,尤其是文章开头的部分有什么不同?
如果前面文章的动人之处,有点近于中国人所说的“白描”的叙述的话,这里就渐渐进入了抒情了,因为,这里作者借助想象,开始表达自己的情感了。文章写到这里,不但思想深化了,而且手法也有了变化。他不仅看到了苦难,而且看到了“人类克服自然力的顽强精神”,而且为其必胜而发出了赞叹。毛姆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是居高临下地同情,而且以一种平等的精神,加以赞美。一方面是值得同情的非人劳动,另一方面,又是值得赞美的顽强精神,是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对这二者毛姆并不是等量齐观,而是有所侧重的。在他笔下,给人印象更深的还是苦难:
最令人难受的是苦力的歌……
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看东方式的体力劳动:没有装卸机,而背着船上卸下的大包,赤着脚,光着背,凭汗水从脸上流下。这样原始的体力劳动,在英国,早已是历史了,然而,在东方仍然广泛地存在。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所唱的歌才令他不忍卒听:
他们的歌是痛苦的呻吟,失望的叹息,听来令人心碎,简直不像是人的声音。它是灵魂的无尽悲戚的呼喊,只不过有着音乐的节奏而已。那终了的一声简直就是人性泯灭的低泣。生活太艰难,太残酷,这喊声正是最后绝望的抗议。
毛姆写到这里,已经不再像小说那样,力求以细节来启示读者,而是进入了纯粹的抒情。他强烈的情感和理性,在想象中结合起来,把思想情感推向了高潮。显示了比一般人道主义者更为深沉的本色。
为了加深对这一点的理解,下面提供一首题为《川江号子》的诗作。诗人蔡其矫写于1958年。当时举国上下陷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狂热之中。蔡先生身为长江水利规划委员会宣传部长,却从落后的、艰难体力劳动中感到了痛苦。不过,时代不同了,诗人在最后几行,加了一个“钻探机”来加以对照。虽然如此,他仍然受到了极左的批判。请注意最初的:“碎裂人心的呼号”和当中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诗人的寄托和毛姆有什么不同?可以展开讨论。
壶口与龙门
[关键词语] 最为险要 骤然收缩 窄狭深槽 水力猛增 飞泻而下 钳制狭道 叠浪翻滚地来回三次 一刹那 飘离 稍一疏忽 船毁人亡
这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篇。这篇和前面的文章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个看来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前面的文章都带有文学性,也就是都以作者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感情为生命;而这一篇却基本上不属于文学性文章,它的特点,就是尽可能排除作者个人的,与众不同的情感。这样的文体是说明性的,它要求客观。比如,文章一开头,说:“壶口至龙门,这一段河谷长达60公里。”第二段还说:河口的峡谷谷底宽约
250米到
300米,岸高
150米,河底的深槽为
30米到
50米。飞泻的大瀑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