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又如:阅读练习与探究中的第二题。明确:之所以全文没有不统一的感觉,是因为这两者之间的本质是统一的。“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心头十分快活”,那是因为我向往明天,有明天就有生命和希望。后来又说“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日历大多数的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这是因为我感到岁月的易逝、生命的可贵,不想碌碌无为。总结:本文没有写故事,也没有写风景,谈的是一个抽象的道理,但文章却能打动读者,令人喜爱。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巧妙的构思,从具体形象的日历入手,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是众多富有哲理式的句子,令人深思,启人智慧,获益匪浅。4.拓展写作。学习了本文,又阅读了《匆匆》,同学们对时间与生命可能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请以“我想这样走过每一天”为题,或者也借助某一具体可感的事物谈论时间、生命,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5.课外延伸阅读。发给学生有关作者的简介资料,建议学生课外阅读《珍珠鸟》和《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1.课文中提及过的图片:比如作者的相关图片集,《唐山大地震》相关图片素材,日历的素材等。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强化学生的时间和生命意识2.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日历》教案设计3,标签: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又如:阅读练习与探究中的第二题。
明确:之所以全文没有不统一的感觉,是因为这两者之间的本质是统一的。“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心头十分快活”,那是因为我向往明天,有明天就有生命和希望。后来又说“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日历大多数的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这是因为我感到岁月的易逝、生命的可贵,不想碌碌无为。
总结:本文没有写故事,也没有写风景,谈的是一个抽象的道理,但文章却能打动读者,令人喜爱。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巧妙的构思,从具体形象的日历入手,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是众多富有哲理式的句子,令人深思,启人智慧,获益匪浅。
4.拓展写作。
学习了本文,又阅读了《匆匆》,同学们对时间与生命可能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请以“我想这样走过每一天”为题,或者也借助某一具体可感的事物谈论时间、生命,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5.课外延伸阅读。
发给学生有关作者的简介资料,建议学生课外阅读《珍珠鸟》和《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提及过的图片:比如作者的相关图片集,《唐山大地震》相关图片素材,日历的素材等。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强化学生的时间和生命意识
2.配乐朗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初步感受日历的意义,体会岁月的易逝和生命的可贵,激起学生的共鸣。
3.作者冯骥才的简介以及课文中提及的朱自清的《匆匆》。
课件使用目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资料要求:
1.作者的相关图片集,《唐山大地震》相关图片素材,日历的素材等。
2.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年生,浙江慈溪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喜爱美术、音乐、文学及球类运动。1961年高中毕业入选天津市篮球队,四年后因伤转入天津书画社从事美术工作。1978年调天津作协从事专业创作,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雕花烟斗》《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小提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以及中篇小说《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等,纪实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散文集《珍珠鸟》《巴黎,艺术至上》《倾听俄罗斯》等。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推出一套10册《冯骥才名篇文库》。
3.评析资料:
关于时间
海子
时间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永恒主题。古今中外,许多人都留下了关于时间的篇章,劝谕人们珍惜时间,珍惜光阴,珍惜有限的生命。冯骥才的这篇《日历》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写时间,给人们留下了对时间的思考。
时间是无形的,来去无踪,像一条流淌的河水,彻夜不息。但时间的流逝是可以感知的。作者通过日历这一有形的东西来描写时间这种无形的概念,从而提出了两层意思。
一是关于“明天”。明朝文嘉曾有一首《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西日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他告诫人们不要等待明日,而是要抓紧今天。但这篇文章却反其道而行之,作者认为“明天”的示知中隐含着希望,“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因为“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作者用形象的比喻,将一个个的“明天”比喻成一间空屋子,如何规划明天、度过明天,就好像如何填满这间空屋子一样。
二是关于“昨天”。昨天是用一个个的“今天”构成的。我们生活在今天,我们今天的现状其实是我们昨日的积累。当我们看到自己频生的白发和逐渐衰老的身躯时,我们才发现一个个的“今天”已经逐渐远去。当我们扯去用过的一页日历时,就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因为有了明日,我们有了希望;因为有了昨日,我们就有了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而记忆不是被动的,它的真实含义是“创造每一天”。
因为具有“明天”的希望、“昨天”的记忆和“今天”的创造,所以我们的生活是如此丰富,如此值得我们珍惜,我们可以如此地去感知生命!
(选自《开在哪儿都是玫瑰:感动中学生的100篇散文》,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
4.相关资料:
(1)关于唐山大地震。
(2)朱自清《匆匆》的原文。
上一篇:《每天诞生一次》教案设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