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4.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联想诗歌最后两句,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5. 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方人视为反常的事情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
《边塞诗歌四首》《草原散章》《高原,我的中国色》《悟沙》教案和练习,标签: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4.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联想诗歌最后两句,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5. 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方人视为反常的事情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草原散章》
(一)文章主旨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抓取了富有草原特征的景物,将自己对草原的感情寄托在绘景上。草是“胖草”云是“矮云”花是“笑花”虹是“薄虹”水是“小水”歌是“长歌”。作者把生命的激情,生存的焦虑,欲望的灵性,鲜活的生命存在淋漓尽致地加以表现,通过描写辽阔的草原,表达草原的热爱。
(二)重点语句
一年里大多数的时候,花们是开着的;进入冬季,也冬眠,只是先把花衣裳脱下来睡一小会儿。花魂是醒的。来年一开春,披上衣裳开着的还是它。因为它们是大自然自己的花,是大自然亲自生下来的。属“哺乳植物”,而不是人工用种子栽培出来的“卵生植物”,更不是移植、嫁接出来的“试管植物”。
解析:楚楚的散文《草原散章》写出了花魂。运用幽默的笔调将花的特性形象归结为:“哺乳植物”,巧妙抒写了对于花的永恒的赞美。试着设想一下,没有花的世界,色彩是多么单调!花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这不是调色板上调出来的死色,也不是油漆匠所用的有刺鼻的化学味的臭色,而是充满生机的真色,是含着露珠和天然香料的有血有肉有魂的原色。那时的田园,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大观园。说什么“寂寞开无主”,花们是没有寂寞的,她们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三)写作特点
楚楚的语言是有特色和意义的,句式长短合理、字面干净洗练,段落张弛有度。这一点在本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不过多地借助修辞手法以及古字、冷字、典故、新词语和外来语来取胜,还是注重日常的普通话语的表达意义,给平常的语言赋予一种不平凡的气氛,如作者描写虹时写到:“虹为天空画了一道柳叶眉,霓画了另一道。是虹的出现,把天空搬到我和它的中间。”楚楚采用了一种缝合的方式,集中了常规性以外的凝聚力,可以说是语言给予了我们一个唾手可得的巨大窥孔,让我们去了解这些作家语言的质地和由此表现的意义,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丰富性。
(四)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题:1. ①侧重于从云对草原的呵护来写,从中可以感受到云与草原的和谐。②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体现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赞美家乡,赞美生活的情感。
2. ①是从自然对生物的态度角度出发,描绘出整个草原生机和谐的画面。②母牛是食草动物,是草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动物。它们生长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它们。草原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母亲。母牛温顺,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现出了类似的大多行为,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在这里,作者自比母牛,实际上是心境。无论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草原,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这是草原豁达的胸襟对作者的感染。
第二题:《草原散章》气势雄浑奔放,表达凝练跳跃,富有节奏韵律感。如:“草原上的花从来不用‘朵’或‘片’做量词,它们没有量词,因为它们多得就像夜空里的繁星,无法用量词来限定。”《静默草原》格调细腻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时而描写时而抒情……运笔自如,其对生活的感受信手拈来,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终贯穿“静默”,这一题旨。如:“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第三题: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时,而这种风景,一样的风景,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习惯,于是一时间无所适从,而他们在观赏草原时又没有改变原来的观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们经验的、打破他们观赏习惯的草原风景与他们固守不变的观景方式产生了错位,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水土不服”。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很久,后来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时人总是会产生许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比如生病,与那里的人的思维发生冲突等等。这时,就要求这个人作出改变,去适应那里的习惯……类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困惑。
《高原,我的中国色》
(一)文章主旨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观全文,作者抒发了三个方面的感情:(1)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或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崇敬。(2)对近千年来中国的衰败与懦弱的痛惜。(3)对当代城市青年状态深深的忧虑。(4)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和信心。
(二)重点语句
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回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解析:作者首先分析到:面观中华沧桑史,上下求索二百年,念往昔,华夏国土遭受浩劫何其惨烈?中华民族所受凌辱何其惨痛?清代末期,在一大帮卖国求荣、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鼠辈政治家们的操控下,弹指一挥间,许多原本应属于我中华亿万儿女之皇天厚土,均沦为他邦夷地。其次又在民族同化上加以引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野蛮可以暂时战胜文明,但仅仅是政治形式层面的意义而已。最终,当战火的硝烟沉寂之后,入侵者不是被同化,就是更加不遗余力地继承和发展这种薪火相传的文明,因为这种文明是在旧基础上新的大一统国家强有力的道德。最终说明中华民族伟大的生生不息的精神。
上一篇:《黄果树瀑布》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