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荔枝图序》教案设计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荔枝图序》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花之君子”,中“探究•学习”中的一篇文言课文。《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幅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小品说明文独特的风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课前预习能够自主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能够了解序的写作特点; •能够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找出课文中的实词(实如丹)、虚词(而、之、者),并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进行翻译; •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归纳总结实(实)、虚词(而、之、者)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学习条
《荔枝图序》教案教学设计6,标签:北师大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荔枝图序》教案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荔枝图序》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花之君子”,中“探究•学习”中的一篇文言课文。《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幅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小品说明文独特的风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课前预习能够自主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能够了解序的写作特点;
•能够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找出课文中的实词(实如丹)、虚词(而、之、者),并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进行翻译;
•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归纳总结实(实)、虚词(而、之、者)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兴趣;
•领略荔枝的鲜美和自然景观的美妙。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2).难点: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运用所学说明方法进行仿写训练。
4、教学时间:一课时
5、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
6、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陈户中学八年级(6)班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学生上课发言还算积极,而且女生的思维要比男生活跃。但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不仔细、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写作训练中,常常无话可写,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培养。运用音频、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兴趣,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二、说教学设想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咏物小品,是白居易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本课采用导读、精读的方法,运用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反复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大量的音视频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不敢说到我想说过渡。在课堂上多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理解说明性文章的“知趣”特点,了解其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等各种说明武器的情况;引导学生对家乡土特产(植物)进行尝试性写作训练(拓展目标)。
教学方法:
通过预习、自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堂上多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利用仿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通读课文,将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串译课文.
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介绍水果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多媒体展示荔枝画图)
关于荔枝,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由于其色、香、味俱美,历来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
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荔枝的妙,在杨朔的《荔枝蜜》也曾有过,苏东坡的《惠州一绝》也有此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历史上,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杜牧的《过华清宫》中就是讽刺这一现象,但我们能从中可看出荔枝保鲜不易的特点。
而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看看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 整体感知
1. 解题
⑴ 本文是作者为荔枝图作序,其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有答案吗?
“盖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最后一段)
⑵ 齐读最后一段,并请一名同学串译成现代汉语。
2. 检查预习
⑴ 通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帷wéi 枇杷 pī pa 缯 zēng 绡 xiāo 瓤 ráng 醴 lǐ酪 lào
⑵ 四人一小组,试译课文,将不明白的字词句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老师巡视
辅导。
华:huá 花
叶如桂,冬青:叶子好象桂树的叶子,冬天也绿。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大略像上面说的那些东西,其实超过了那些东西。
3. 齐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本文围绕荔枝介绍了哪些知识?讨论出说明顺序。
(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
顺序:由外到内,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由整体到句,从树的形状。
4. 本文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明确: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突出重点,
且可以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
5. 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语言生动形象,这是为什么呢?举例说说。
(明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6. 小结课文。
三. 拓展训练
1. 全班齐读课文打比方的句子,并展现其它常见水果,利用课文句式“叶如桂,冬青……浆液甘酸如醴酪”写一种水果,尽量形象逼真。
2.交流作品。
3.学生散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外形:产地、形状、叶花
果实:朵、核、壳、膜、——由外而内
上一篇:《荔枝图序》赏析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