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岳阳楼记》教学案[北师大版]» 正文

《岳阳楼记》教学案[北师大版]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319

概要: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 ⑸吾谁与归?( )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二、研读文本:1、速读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第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2~4段):____________.可分为两层。第一层(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3~4段):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5段):____________第四部分(6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问题探究::(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政绩)是什么?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阳楼记》教学案[北师大版],标签: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 ⑸吾谁与归?(           )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二、研读文本:

1、速读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

第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2~4段):____________.

可分为两层。第一层(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3~4段):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5段):____________第四部分(6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题探究::

(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政绩)是什么?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10)、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___________

三、质疑交流

1.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清不好,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章主旨:

 五.学习小结:

六.拓展延伸:

1.结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谈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对我们的借鉴意义。(80字左右)

教学反思:

达标训练:

1.填空:

(1)《岳阳楼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希文,宋朝________家、________家。

(2)《岳阳楼记》是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________”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________”的远大政治抱负。

2.对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的是 [    ]

A.予观夫巴陵胜状(好的景色),朝夕阴(日光)

B.滕子京谪巴陵郡(任太守),百废具(兴办)

C.南潇湘(尽),暮冥冥(跟“厚”相对)

D.前人之述矣(详尽),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3.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滕子京谪巴陵郡________   ②增其旧________

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④前人之述矣________

⑤或异二者之________     ⑥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

4.选出词意、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而:环而攻之不胜  感极悲者矣

B.:而或长烟空  碧万顷

C.:满目萧  而不胜者

D.:此则岳阳楼大观也 域民不以封疆

5.根据提示,用原句填空。

①第一段作者对滕子京在贬谪生活中能积极治理政事,做到_______是极为赞赏的。②“前人之述备矣”这句照应的是________。

③第五段中,“古仁人之心”是指________,“二者之为”是指________。

6.第三段、第四段是两个并列描写段,分别由________两词引出对洞庭湖景物的描写。这两段是第二段的分写段,照应第二段中的________。

7.联系全篇,作者的构思是:由□□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自然引出□□,说明作记的意图。

8.“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________,“退”指________。

9.联系全文思考,分别用八个字写出“以物喜”和“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①与“以物喜”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

②与“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

10.第五段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    ]

A.设问  对偶  引用  反问  B.对比  排比  比喻  引用

C.反问  比喻  反复  排比  D.比喻  设问  引用  夸张

11.指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

A.这两段文字多用骈句,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就是。

B.文中的句子对仗工整,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就是。

C.“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

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前句写沙鸥飞翔停歇,后句写鱼儿畅游水中。)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答案限15字之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段首句中的“二者之为”指什么?(默写)“二者之为”的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是什么?他们与“古仁人之心”的区别是什么?

答:


上一页  [1] [2]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岳阳楼记》教学案[北师大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