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鉴赏·评论《口技》《老残游记》教案» 正文

鉴赏·评论《口技》《老残游记》教案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781

概要:5.接下来作者又选取了《老残游记》里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白小玉唱书——加以分析评价。同学们对照课文《明湖居听说》这一课,分小组讨论:刘鹗的这段描写好在哪里?胡适在课文中的评价你同意吗?明确:这一段文章的好处的分析,可以集中在一点,那就是音乐本来是不能用文字写出的,只能听的,可是刘鹗却把它写得具体了。这主要是因为他用了“七八种不同的比喻”,给读者留下“明了的印象”。当然,胡适这样的分析,也有不太到位之处。具体来说,就是对这七八个比喻缺乏分析。其实,这七八个比喻,妙就妙在把不可见的声音用躯体可感的心理效果和可见的形状来表现。文章中诸如吃了人参果,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一样,把声音的尖细比作一线钢丝,傲来峰,东洋烟火等等,都是突破了声音的局限性。6.课文的最后,胡适又举了一个例子。说的是什么道理呢?明确:说明要写得好,非得下“精细观察”的工夫不可。文章最后一个例子,又回到开头论点上来,强调为文一定要实地观察,而且要精细观察。四、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结合分析课文的过程,请同学们来谈谈这篇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明确:先是用例证法把作者的观点——所强调的文学要“写实”,作“实地的考

鉴赏·评论《口技》《老残游记》教案,标签: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5.接下来作者又选取了《老残游记》里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白小玉唱书——加以分析评价。同学们对照课文《明湖居听说》这一课,分小组讨论:刘鹗的这段描写好在哪里?胡适在课文中的评价你同意吗?

明确:这一段文章的好处的分析,可以集中在一点,那就是音乐本来是不能用文字写出的,只能听的,可是刘鹗却把它写得具体了。这主要是因为他用了“七八种不同的比喻”,给读者留下“明了的印象”。

当然,胡适这样的分析,也有不太到位之处。具体来说,就是对这七八个比喻缺乏分析。其实,这七八个比喻,妙就妙在把不可见的声音用躯体可感的心理效果和可见的形状来表现。文章中诸如吃了人参果,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一样,把声音的尖细比作一线钢丝,傲来峰,东洋烟火等等,都是突破了声音的局限性。

6.课文的最后,胡适又举了一个例子。说的是什么道理呢?

明确:说明要写得好,非得下“精细观察”的工夫不可。文章最后一个例子,又回到开头论点上来,强调为文一定要实地观察,而且要精细观察。

四、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结合分析课文的过程,请同学们来谈谈这篇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明确:先是用例证法把作者的观点——所强调的文学要“写实”,作“实地的考察”,不能“用套语滥调”——引了出来。接着,用刘鹗的一首诗和一个散文片段做比较,通过对比论证引出课文的中心论点:要写出个性来,写出特点来,不能泛泛之谈。最后作者结合《老残游记》里的精彩片段,再次强调了“精细观察”的重要性。

五、同学们想想看,文学写作仅有实地观察就够了吗?

明确:实地观察固然十分重要,但也有其局限。这个局限就是过分的实地观察,亦步亦趋的追随现实,也可能压抑了想像。而为文并不仅仅是现实的照抄,作者的想像、选择、主观情志的渗透,是文章的生命线。胡适的理论,不但在理论上是片面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片面的。

六、本课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要写出“个性的差别”。请以此观点,评析《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运用“比喻”的不同特点。

明确:(《琵琶行》重在贴切表现乐声的质地,喻体多显人们熟悉的听觉、视觉形象。王小玉例重在表现对唱调的美妙感受,喻体有视觉形象,更有内部感官反应,夸张也恰切)

先说两篇比喻共同特点。1.总的就是胡适说的音乐只能听,无可视形象,不容易用文字表现,所以要用许多具体的物事来譬喻。2.喻体多为美好的事物,且都有一系列的比喻,产生叠加效应,使所喻事物的特性显得格外鲜明。3、都表现了音乐的从高到低,从底到高。

写出事物的个性差别、个别性质,不作笼统、浮泛的描写,这是胡适更为重要的观点。以此具体分析两篇的比喻如下:1、《琵琶行》重在表现琵琶乐声本身的音乐质地,即音色、亮度等等,具体如沉重、激越、清脆、清亮、婉转、幽微、高亢、凄厉等。所以其喻体多呈现人们熟悉的听觉形象、视觉形象,也不太夸张,而比较贴切,如珠落玉盘等等。2、王小玉例重在表现那节节攀高,又节节降低,再从无到有,由低忽高的美妙唱调给人的极致感受,因此喻体除了有可见的视觉形象外,主要还呈现了内部感官的反应,而且多恰切用了夸张修辞手法。如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处不畅快,如比喻为一峰一峰攀登泰山,天外有天,愈翻愈险,愈险愈奇,如像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中盘旋向下,这些比喻都有视觉形象,更有内部感官的体验,夸张效果也好。3、《琵琶行》很好表现了音乐停息后,听者的情绪体验仍在延留,仍沉浸在艺术享受中,但未用比喻;王小玉例未写“延留”。4、通过其他感觉,特别是内部感官的感觉来体验音乐的听觉感受,就是过去讲过的“通感”(包括两篇,包括后面将提到的);在通感上王小玉例突出得多。5、其他:比喻由低忽高,《琵琶行》用银瓶破裂,听觉、视觉结合,仍重在音乐质地的贴切转换;王小玉例用忽地五光十色、天女散花的东洋焰火,仍重在通过视觉形象获得对音乐的感受。又,音乐渐渐停息,前者有比喻,主要呈现视觉形象(冰下难流等),也重在感受,写出了渐渐停息之美;后者无比喻。又,音乐渐渐由无到有,前者未写;后者用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发出作比,属听觉,仍重在感受,写出了音乐由无渐生之美。

七、布置作业。

完成《伴你学语文》相关练习。


上一页  [1] [2] [3]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鉴赏·评论《口技》《老残游记》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