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心灵净土”教学设计» 正文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心灵净土”教学设计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855

概要: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附〕赏析参考资料【注释】[三十六洞]道家所称的“三十六洞天”。 [渊明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辋川行]王维《桃源行》诗。唐代诗人王维,有别墅在兰田辋川。行:诗的一种体裁。 [太白序]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也有人说指《奉饯十七翁州四翁寻桃源洞记》。 [昌黎歌]韩愈《桃园图》诗。韩愈尝以昌黎自谓,世称韩昌黎。 [五百年]从秦至东晋太元中,历五百余年。 [鹿亡秦]《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蛇兴汉]《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曾在丰田泽中斩白蛇。 [鼎争魏]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魏国统一中国。 [瓜分晋]西晋被匈奴所灭,东晋偏安一隅而存,时有许多小国,瓜分晋朝土地,总称十六国。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 [呕者]呕心沥血地感到伤心的人。 [桃花源]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后人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想象之地附会于此,此处便成为我国的名胜之一。【鉴赏】这副对联以“卅六洞别有一天”总领上联,创造了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心灵净土”教学设计,标签: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附〕赏析参考资料

【注释】[三十六洞]道家所称的“三十六洞天”。  [渊明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辋川行]王维《桃源行》诗。唐代诗人王维,有别墅在兰田辋川。行:诗的一种体裁。  [太白序]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也有人说指《奉饯十七翁州四翁寻桃源洞记》。  [昌黎歌]韩愈《桃园图》诗。韩愈尝以昌黎自谓,世称韩昌黎。  [五百年]从秦至东晋太元中,历五百余年。  [鹿亡秦]《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蛇兴汉]《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曾在丰田泽中斩白蛇。  [鼎争魏]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魏国统一中国。  [瓜分晋]西晋被匈奴所灭,东晋偏安一隅而存,时有许多小国,瓜分晋朝土地,总称十六国。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  [呕者]呕心沥血地感到伤心的人。  [桃花源]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后人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想象之地附会于此,此处便成为我国的名胜之一。

【鉴赏】这副对联以“卅六洞别有一天”总领上联,创造了一个变幻莫测,虚无缥缈的神奇境界。三十六洞本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用来形容桃花源,使桃花源内美妙、和平宁静、自由的生活画面跃然纸上。接着作者借陶渊明、王维、李白、韩愈四位著名的文坛诗人,以诗文赞美桃源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桃源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历史上在桃源参观游览、吟诗作文者数不胜数。作者之所以选择这四位诗人的重要原因,是四人经历相仿,都是怀才不遇,屡遭挫折。他们既想“入仕”为朝廷所用,又因理想不能实现而寄情山水;既愿为国尽忠,又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尤其向往那个与世无争、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幸福社会。共同的经历和理想使他们像渔人、樵客、隐士、神仙一样依恋着山水,共为“名山知己”。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借用前代诗人轶闻逸事,融入作者的自我感叹,较之直书桃源社会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如果说上联作者极赞桃源仙境,突出其美好的话,那么下联作者则控诉战乱的现实,突出其黑暗。“五百年问今何世”,切《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对武陵渔人的问语,增加了桃源的真实感。“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十二个字,展现了一幅幅历史画卷。在五六百年的时间里,经过了秦、汉、魏、晋四个朝代,每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无不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胜者笑,败者悲,无辜的人们则只有哭泣,真是可悲可叹啊。这更进一步衬托了桃源的美好,揭露了权贵争相倾轧、尔虞我诈的社会现状,反映了人民追求光明,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最后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借“桃花”之口说出了自己对现实社会失望和嘲笑的思想感情。

此联虽较长,但层次分明,对比强烈。上下联各用首句引领下文,按照时间顺序一气哈成,感情起伏有致,对仗工整。全联用典贴切,每个分句有典故,但不显僻涩,不见堆砌,不仅满足了对联字少意深的要求,而且表达了更深的意境。

七、教学小结

1、学生就《桃花源记》和《桃源与沅州》的主题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2、教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课外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或《湘西散记》,完成一次阅读笔记(500字左右)。

渔歌三首

教学目标

1、背诵《渔歌三首》,理解诗歌的主题。

2、掌握通过比较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质朴风格、清新气息的词风。

2、了解作者超尘绝俗之态,其淡泊名利之怀。

3、在比较中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纵情山水间是历代许多文人们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柳宗元和张志和来体验一下当渔翁的感受。

柳宗元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家。对张志和,我们不大熟悉。他初名龟龄,字子同,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绝意仕途,隐居江湖。张志和传世之作有《渔父》词五首,但另外四首均被这一首的光辉所掩。也正因为有了这么一首“风流千古”,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也得以千古风流。

“西塞山”,位于今浙江湖州西南。《西吴记》:“湖州磁湖镇道士矶,即张志和所云‘西塞山前’。”白鹭,嘴直而尖,颈长之鸟。鳜鱼,一种名贵的淡水鱼名,口大鳞细,肉鲜美。箬笠,用竹篾或箬叶编成的斗笠。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渔歌三首》,教师正音。

汲    欸    鳜    箬笠    徜徉    脊骨

2、教师配音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渔翁》和《渔父》,并且背诵。

4、思考:

A.《渔翁》和《渔父》中作者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

——《渔翁》中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渔父》中作者描绘了从容自适的渔父,还描绘了一幅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B.《渔翁》是以什么顺序写的?请从诗中找出相应语句映证你的观点。

——时间顺序。夜,晓,日出。

C.《渔父》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写了青山,写了绿水,写了渔舟、桃花、白鹭、肥鱼,写了斜风、细雨,有静有动,有时间有空间,还写了一个从容自适、悠然脱俗的渔父。一种高远的情思和清空的意境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三、深入体验。

1、《渔翁》和《渔父》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渔翁》第一句诗中的“清”字写出了湘水的特点清澈。第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若从内容上给予整理,这两句描写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然而,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却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展现两种景象,更清晰地表现了发生于自然界的微妙变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心灵净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