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心灵净土”教学设计» 正文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心灵净土”教学设计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855

概要:《渔父》中的渔父是一个具有闲情雅趣、从容自适、淳古淡泊、悠然脱俗、襟抱别具的隐者形象,诗的画面可谓是色彩丰富、色泽鲜明,线条柔和,泼墨写意、浓淡相宜、清丽秀润、自然纯美、诗意盎然,营造出一种高远的情思和清空的意境。最主要的是写出了一个归隐渔父或者是渔父式的文人所追求的恬谈闲适的意趣。四、教师总结:1、内容总结:这首诗起句以“西塞山前”确定描写的地点,用“白鹭飞”三字振起词意,使山之静和鹭之飞形成对照映衬。“桃花”点明了季节。桃花开时,流水正涨,当是鱼汛来临。“鳜鱼肥”印证了这一点,使之具体化。鹭在飞,花在放,水在流,鱼在自由地嬉戏,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新鲜、清丽、秀润。于是,“青箬笠,绿蓑衣”的渔父也被吸引而至。渔父何以要披蓑戴笠呢?这是因为此时“斜风”刮起,“细雨”飘洒。任其“斜风细雨”,仍是悠然惬意。“不须归”三字是全词的结语,也是点睛之笔。2、写法总结:词人以水墨画的笔法,大笔泼墨,画出了一个在青山绿水、鹭白桃红、斜风细雨的背景下,身着箬笠蓑衣而悠然独钓的渔父。而这幅动人的“烟波垂钓图”,正透现出自号为“烟波钓徒”词人的胸中丘壑。所以说,词中描绘的渔父形象,实为词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心灵净土”教学设计,标签: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渔父》中的渔父是一个具有闲情雅趣、从容自适、淳古淡泊、悠然脱俗、襟抱别具的隐者形象,诗的画面可谓是色彩丰富、色泽鲜明,线条柔和,泼墨写意、浓淡相宜、清丽秀润、自然纯美、诗意盎然,营造出一种高远的情思和清空的意境。最主要的是写出了一个归隐渔父或者是渔父式的文人所追求的恬谈闲适的意趣。

四、教师总结:

1、内容总结:

这首诗起句以“西塞山前”确定描写的地点,用“白鹭飞”三字振起词意,使山之静和鹭之飞形成对照映衬。“桃花”点明了季节。桃花开时,流水正涨,当是鱼汛来临。“鳜鱼肥”印证了这一点,使之具体化。鹭在飞,花在放,水在流,鱼在自由地嬉戏,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新鲜、清丽、秀润。于是,“青箬笠,绿蓑衣”的渔父也被吸引而至。渔父何以要披蓑戴笠呢?这是因为此时“斜风”刮起,“细雨”飘洒。任其“斜风细雨”,仍是悠然惬意。“不须归”三字是全词的结语,也是点睛之笔。

2、写法总结:

词人以水墨画的笔法,大笔泼墨,画出了一个在青山绿水、鹭白桃红、斜风细雨的背景下,身着箬笠蓑衣而悠然独钓的渔父。而这幅动人的“烟波垂钓图”,正透现出自号为“烟波钓徒”词人的胸中丘壑。所以说,词中描绘的渔父形象,实为词人的自我写照。张志和不满于官场的浑浊,绝意仕途,徜徉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过着长期的隐逸生活,寄情愫于大自然。

3、意境总结:

苏轼论王维之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就指出高明的诗人,善于在时间流程中,突出事物的某一点,描绘出空间中一刹那问的静止状态;而高明的画家,也善于在暂时凝固的画面中,不着一笔,巧妙地传写出事物静止时前前后后可能出现的变化。张志和既是词人,又是画家,所以他对淡怀逸致的抒发,是诗画相兼的。。“不须归”三字意味深长,其超尘绝俗之态,其淡泊名利之怀,其乐享无拘束生活以终老之心,尽包容于内。而这又体现了禅学之士所追求的自然、闲适和旷达。

4、词风总结:

此词除了具有源自民间文学的质朴风格、清新气息外,还融和着飘逸的禅趣,恬淡的禅怡,有着无穷的诱人魅力。

五、整理回顾,拓展提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情感。

2、谈谈这两首诗有何异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渔歌三首》

2、任选《渔翁》或《渔父》,把它改写成400字左右的散文,下节课交流。

鉴赏·评论

 

教学目标

1、领略浓郁的乡土人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要求

1、了解家乡看戏的情况。

2、查找关于韩少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那篇《社戏》吗?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描写了小时候去看社戏的情况,戏并不好看,但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将来看另一出戏,这是韩少功的《乡戏》。

二、作者介绍

韩少功,1953年元旦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68年初中毕业时仅15岁,就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湖南省汨罗县汨罗江边的天井乡务农。在农村,劳动之余写些对口词、小演唱、小戏曲,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多有作品问世,并引起一定社会反响。《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别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大学毕业,到湖南省总工会工作,先后任《主人翁》杂志编辑、副总编。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提倡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6月发表中篇小说《爸爸爸》,亦引起一定反响。同年到湖南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并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8年调到海南省文联任《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90年调任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另有译著两本。他的小说多取材于知识青年生活和农村生活,以思想蕴含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独树一帜,被翻译成英、法、俄、意等多种外国文字。

三、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乡戏好看吗?为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乡戏并不好看,表现在:戏台简陋,道具简单,演员表演一般,剧情让人看不懂。

2、戏不好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来看戏?

人们看戏的巨大欢乐不在于戏的内容,而在于这是个热闹的民间节日,难得的社交聚会。

四、重点研读第三、四段

1、作者描写了人们看戏时欢快的场面,讨论交流,说说作者是如何进行场面描写的?

(1)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

面:“台下一片黑压压的人头”

点:“娃娃们……后生们……少女们……中年妇女们……老汉们……”

(2)细节描写,写出人们在看戏时的各种表现。

如“娃娃们在人缝中钻进挤出兴奋不已,经常发出追逐的叫喊或摔疼了的嚎哭。”

2、你能体会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欢乐”吗?这和《社戏》故事里“我”所怀念的情景是否类似?为什么?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可以各抒己见。)

这种欢乐不在于戏本身,而是人们自己的心灵得到舒展,精神得到释放的一种快乐,而看戏是这种欢乐的载体。

这和《社戏》故事里“我”所怀念的情景类似,“我”怀念的是在那看戏的夜晚里给“我”的美好印象以及小伙伴之间的情谊。

五、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

对于农民们来说,吃饱穿暖生活富足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看戏是一种精神的食粮,不管这戏是什么样的戏,有无意识形态,只要能够让他们“在乡下偏僻而宁静的日子里,能一下看到这么多的人面,听到这么多的人声,嗅到这么多的人气”,就“已经是他们巨大的快乐”了。

六、课堂练笔

选择一个场景进行场面描写:课间操,电影散场,中午的食堂(字数200-300之间)。

七、课外作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心灵净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