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①曹操: ②孙权:③刘表、刘璋: ④诸戎、夷越:【理解运用探究学习】蜀 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这首诗题为《蜀相》,指的是蜀国丞相 。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文章《 》。2.“锦官城”指的是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 , ”一句也曾提到“锦官城”。3.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题不作《题成都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B.就内容来说,诗的前一层写武侯祠,先指出它的所在,用了设问的方式;后描述祠中景象,但不是客观描述,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后一层是主旨所在,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全诗以“长使英雄泪满襟”作结,含无限深意。C.这首诗主要是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它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刘备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参考
《隆中对》学案+教案7(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标签: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①曹操: ②孙权:
③刘表、刘璋: ④诸戎、夷越: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这首诗题为《蜀相》,指的是蜀国丞相 。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文章《 》。
2.“锦官城”指的是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 , ”一句也曾提到“锦官城”。
3.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题不作《题成都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
B.就内容来说,诗的前一层写武侯祠,先指出它的所在,用了设问的方式;后描述祠中景象,但不是客观描述,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后一层是主旨所在,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全诗以“长使英雄泪满襟”作结,含无限深意。
C.这首诗主要是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它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刘备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1.C 2.①常常 ②器重、重视 ③大概 ④亲自 ⑤确实这样 ⑥接近、趋向
3.D 4.A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1.尽 地势 归附 不仅 而且 兴旺富裕 2.A 3.略
4.“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5.①不可与争锋 ②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③取而代之 ④西和犬戎,南抚夷越。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而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1.诸葛亮 出师表 2.成者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D
附:《隆中对》教案设计
一、 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 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4、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三、预习交流后,再借助下列材料详细了解。
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 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 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而“对”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陈寿,西晋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2、背景介绍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四、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为课文正音、正字。
陇 亩 乐毅 度德量力 欲信大义于天下 猖獗 挟天子而令诸侯 北据汉、沔
存恤 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
倾 颓 夷 越
2、学生自由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3、翻译下列句子,解释重点字词。
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③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④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⑤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 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⑥今操 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⑦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⑨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二)疏通文意,理解课文。
1、学生分成六人小组,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
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2、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3、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课下注释上重点字词)
(三)、理清结构
第一段(1段)隆中对前,诸葛亮的远大抱负。
第二段(2段)徐庶举荐的过程。
第三段(3——5段)隆中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第四段(6段)刘备“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
五、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1、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