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将进酒》教案6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唐诗宋词   阅读:68544

概要:李白在酒中渐渐的找回了自我,在酒酣耳热之际,他呼朋唤友侃侃而谈“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 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使得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加快了诗歌的节奏,甚至有一些咄咄逼人的感觉,那么这就使得诗歌的旋律加快了,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作者这个时候的心情是非常激动地,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 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多媒体) 行文至此,诗人的狂放甚至使他忘记了这是在写诗,“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样的生活化的诗句非但没有让我们感觉到粗俗,相反,我们仿佛从这里见到了一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 那么李白的这一去劝酒歌里谈到了什么呢?“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钟鼓馔玉”意思就是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愿醒”,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刚刚展露头角时就曾

《将进酒》教案6,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李白在酒中渐渐的找回了自我,在酒酣耳热之际,他呼朋唤友侃侃而谈“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 
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使得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加快了诗歌的节奏,甚至有一些咄咄逼人的感觉,那么这就使得诗歌的旋律加快了,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作者这个时候的心情是非常激动地,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 
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多媒体) 
行文至此,诗人的狂放甚至使他忘记了这是在写诗,“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样的生活化的诗句非但没有让我们感觉到粗俗,相反,我们仿佛从这里见到了一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 
那么李白的这一去劝酒歌里谈到了什么呢?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钟鼓馔玉”意思就是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愿醒”,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刚刚展露头角时就曾写下“事成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作为一个儒生,他有着强烈的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愿望,然而,这首诗写成之时他却已经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觉得以自己的能力,原本能够做成一番事业,现在却只能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他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接下来,“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作者在愤慨之余,想到了陈王曹植,想到在陈王的宴席上,那些圣贤之才放怀壮饮的豪情,。 
自己就像曹植一样备受排挤,有志难展,所以他说“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多媒体) 
好,让我们把诗的这一部分连起来读一遍。(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读出由狂放转为愤恨的感情的变化来。(学生读两遍) 
好,让我们把诗的从开头到这一部分连起来读一遍。读出从愁苦到欢快到狂放再到愤恨的感觉来。(君不见————斗酒十千恣欢谑)(两遍) 
然而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到了酒中。“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 
“呼儿将出换美酒”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 
这种彰显使我们又看到了那个高唱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的李白,看到了那个“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的李白,看到了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看到了一个用激情和豪放的浓墨重彩写成的大写的李白。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多媒体) 
然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 
“酒尽兴来”,原本是应当高兴的时候,然而这种愁为什么不消反长了呢?刚才说过“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是诗人的欢快的弦紧紧地绷了起来,然而这种欢快却只能用酒来麻醉,甚至这种短暂的欢乐也被“愁”这股力量一触即断,在恣酒欢乐中诗人猛然发现,“愁”就像一个影子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跟随着他。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多媒体) 
好,让我们把诗的这一部分连起来读一遍。(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那么从悲壮到欢快到狂放到愤恨再到癫狂再回到愁苦,这就是本诗的情感脉络。 (读)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 
(找同学回答) 
1.政治遭遇(诗人李白的政治梦想与诗人的秉性、情趣、个性的人格)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这一年,李白已经51岁,八年之前,李白到长安寻求功名,进入到统治中心以后,他原本以为能够干一番事业。然而现实却不容许他这样做,所以现实的政治遭遇使他郁郁不得志。 
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然而,当无法企及的现实无情地摆在李白面前时,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3. 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 
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论丛》中这样写到“…(李白)自己的生命还想要超出世间。……他的境界之高,正高在他这个超人生的人生上。” 他内心深处所期望的不是在现世规则之下对他人的控制,而是扔掉规则对宇宙万物的掌握。或者说,他最想做的不是可做之事,而是不可完成之事。他因“不可完成”而豪情万丈,也由于相同的缘故而倍受打击。 
正是以上的种种原因是的李白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立体的自我,成为了宇宙间一个大写的“人”字。 
这种复杂的个性体现在诗歌之中,则是快、狂、逸、达。 
(再根据遭遇和矛盾齐读课文) 
李白是诗人,是酒仙。诗人的思维是穿越今古的罗盘,承前一千年,启后一千年。诗人摇摆的身躯不羁于长安城内的莺歌曼舞,犀利的目光明亮于唐代以后悠悠千载。诗人放荡的思绪飘荡于崇山峻岭之间,游弋于碧波万倾之中,面对无人理解的苦恼、伤楚、迷顿,还不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得潇洒自在。即使是酩酊大醉,忘记昨天今天和明天,把历史当作下酒菜,裹卷在酒杯中颓然而废,只在某个月夜轻轻叹息一声,吟起“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
》《《将进酒》教案6》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