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心术》同步练习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阅读:68559

概要: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5.比较苏洵、苏辙《六国论》两文的异同点,填写下表: 篇名 项目 苏洵《六国论》 苏辙 《六国论》 观点 同 异 结构 同 异 写法 同 异 16

《心术》同步练习,标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5.比较苏洵、苏辙《六国论》两文的异同点,填写下表:
           篇名 项目  苏洵《六国论》  苏辙 《六国论》
观点  同    
异    
结构  同  
异    
写法  同    
异    
 16.试以《六国新论》为题,从人才的利用和革新变法的角度写一篇文章,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阐述新的观点。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C(宋仁宗年号)     2.B     3.C(使动用法)    4.B
 5.               古义:那实际上,           今义:副词,承上文转折
            古义:泛指组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另起话题的发语词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智慧
            古义:旧例,                 今义:有情节的事情
  6.曹操、曹植、曹丕;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7.B.   8.B        9.A             10.D(以散文为主,简杂骈句)        11.A             12.B
13.B(暴为显露)             14.C
15:
           篇名 项目  苏洵《六国论》  苏辙 《六国论》
观点  同     六国灭亡,主要是内因。
异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六国破灭,弊在自相屠灭。
结构  同        逐层深入
异  设置分论点,分论合议。  选 其一点深入击破
写法  同  具体分析,实事求是
异  议论有“破”有“立”,  重在立论
16.略
 


【心术】小解  


◎  天蛇王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烦躁了几个月的心情终于在看到上面这句得到暂时的安定,其实仔细思考,烦躁的根源在于莫名的烦恼,当人处于不顺的时候,烦恼往往是莫名其妙的,也许就是看见别人一个很普通的动作,但一想自己的处境往往烦恼的厉害。但一旦找到烦恼的根源,就可以从根源彻底清除烦恼,而这根源就在于治心。感觉并不是非要作将才要治心,作一个普通人更要治心,心中烦躁是才是万恶之源,也许佛经中说的五毒都是源自无名的烦恼。看到“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这句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个人理解就是先静静的破除烦恼,只有心情平静下来,才能回复正常的思维,才能拨开迷雾,仔细观察事物的真相。)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这段我并不太同意,当然写这段的先生生活在千年前,在他生存的时代,正义与邪恶还很“清晰”,而且他坚信在他思维的“天下”中兴亡的规律就在于正义与否。但时代演变到今天,正义和邪恶的界限也许还存在,而区分的标准却含糊了。因为时代变了,人的思维也在变,今天的思维,多是在变化中的变化。“虽利勿动”这句恰恰讽刺了今天世界,甚至身边的人与事情,因为今天的人正是“有利一定动。”“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这句说的太经典了,正是解释了外国人一直难以理解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古代的贵族一个个荒谬腐败但却没有人反抗,而底层的百姓被压迫到死,还是不乐意反抗。“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说到了真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心术》同步练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