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语文版选修)» 正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语文版选修)

[02-27 12:26:42]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阅读:68921

概要: 2、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末段是赠歌,极写隐居之乐。“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壮之”是意动用法,一笔收束上文。歌词处处与开头照应。歌词可分三层: 第一层照应首段,写盘谷的环境之美。 第二层写生活在盘谷的隐居之乐。 第三层写作者对盘谷的无限向往。 作者对友人李愿从以情相送到以志相随。末段与起段相呼应,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而且与中段的主要部分联系起来,表明作者爱憎。 3、写作特点。 ①构思独特 韩愈将人们熟悉的惜别赠言的主题引到新的风格创造上来。全文通过“愿之言曰”四个字引出,“通篇包举李愿说话”。(茅坤:《韩文公文钞》)这是颇为独特的章法。其言或可出于李愿,或不出于李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赠序对象之口自己说出,全用虚笔来写,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如行云流水,不能不谓之“新鲜奇特”。苏轼《跋退之送李愿序》一文说:“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语文版选修),标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2、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末段是赠歌,极写隐居之乐。“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壮之”是意动用法,一笔收束上文。歌词处处与开头照应。歌词可分三层:    第一层照应首段,写盘谷的环境之美。    第二层写生活在盘谷的隐居之乐。    第三层写作者对盘谷的无限向往。

      作者对友人李愿从以情相送到以志相随。末段与起段相呼应,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而且与中段的主要部分联系起来,表明作者爱憎。    

      3、写作特点。

      ①构思独特

      韩愈将人们熟悉的惜别赠言的主题引到新的风格创造上来。全文通过“愿之言曰”四个字引出,“通篇包举李愿说话”。(茅坤:《韩文公文钞》)这是颇为独特的章法。其言或可出于李愿,或不出于李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赠序对象之口自己说出,全用虚笔来写,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如行云流水,不能不谓之“新鲜奇特”。苏轼《跋退之送李愿序》一文说:“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②善于运用对照的写作手法

      文中通过李愿之口讲了三种人,让“不可一世的权贵”、“洁身自爱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小人”三种人都在文中亮相。于比较中,“得志之小人”与“不得志之小人”两边夹写,而隐居之高乃见。(刘大魁:《评注古人辞类纂》)作者在写遇于时的“大丈夫”时,突出了权势和声威的炙手可热和不可一世;写趋炎附势之人时,突出了他们奔走权贵、伺候公卿的可叹可悲;作者在写隐士时,突出了他们起居安适、无毁无忧的可贵可乐。

      这种写法,使隐居者心灵之高洁与小人灵魂之卑污,形成鲜明对照。若将隐居者与得志、不得志两种人分别比较,文章势必冗长、拖沓。这样将隐居者放在中间,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态不言自明。    

二、拓展思考: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归隐文化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产物,道家哲学主张贵柔处下、无为不争,因而信奉者多半趋向于当隐士。儒家的人生态度总体上说是积极进取的,对参政的态度也是积极的,认为“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现代学者钱穆先生有言:“大体言之,儒家主进,道家主退,……故知进必知退,乃中国人文大道之所在。”儒道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古人从儒道中获得的伟大的人生智慧,这不仅使中国人获得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且也实现了自身的心身平衡。

      韩愈,字退之。他的名字正好反映了这种文化心理,学习本篇,不可不察。

三、课下练兵

    1、整理重要词语。

    2、翻译全文。

【反思评价】

•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

本节课的

学习情况  

优秀 (  )  

良好  (  )  

努力  (  )

我的收获与反思:


上一页  [1] [2] 


Tag: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语文版选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