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师:为什么这些老弱病残居然也跳啊舞啊? 生5:音乐的力量。 师:呵呵,音乐的力量真了不起!能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 生:还有“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师:吴质,因为怒杀炎帝之孙伯陵而被罚去砍月宫的不死之树——月桂,只有砍倒了它,吴质才能获得自由,在吴质看来“不自由,毋宁死”,所以他夜以继日地砍啊砍啊!可是现在他居然靠在树上休息起来,谁批准的? 生6:没有谁,自己。 师:为什么他不要自由了? 生7:我化用裴多菲的诗句来回答“若为音乐故,自由也可抛”。 师:真不错! 师:有个成语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其中“动如脱兔”是用兔子来形容人的动作迅速。其实也是在说兔子反应敏捷,动作迅速。而今露水斜飞而来却忘记躲避!可见音乐的魅力! 师:刚才我们一同品味了诗中的精彩,让我们再一起听配乐朗诵,重温音乐的魅力。 师:李贺描写音乐的时候重在从音乐效果来展示音乐别具一格的美,正是因为音乐无形,难于捕捉,李贺才剑走偏锋,这是智慧。就像清代学者刘熙载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烟霞写
《李凭箜篌引》课堂教学实录2,标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师:为什么这些老弱病残居然也跳啊舞啊?
生5:音乐的力量。
师:呵呵,音乐的力量真了不起!能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
生:还有“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师:吴质,因为怒杀炎帝之孙伯陵而被罚去砍月宫的不死之树——月桂,只有砍倒了它,吴质才能获得自由,在吴质看来“不自由,毋宁死”,所以他夜以继日地砍啊砍啊!可是现在他居然靠在树上休息起来,谁批准的?
生6:没有谁,自己。
师:为什么他不要自由了?
生7:我化用裴多菲的诗句来回答“若为音乐故,自由也可抛”。
师:真不错!
师:有个成语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其中“动如脱兔”是用兔子来形容人的动作迅速。其实也是在说兔子反应敏捷,动作迅速。而今露水斜飞而来却忘记躲避!可见音乐的魅力!
师:刚才我们一同品味了诗中的精彩,让我们再一起听配乐朗诵,重温音乐的魅力。
师:李贺描写音乐的时候重在从音乐效果来展示音乐别具一格的美,正是因为音乐无形,难于捕捉,李贺才剑走偏锋,这是智慧。就像清代学者刘熙载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草树写之。”刘熙载说的就是侧面描写的方法。当我们在写作时正面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妨转到侧面,换个角度,就柳暗花明了!(以上15分钟)
四、比较阅读
师:提到描写音乐的佳作,我们便不能不说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有一精彩描写音乐的片断,咱们一起来背诵那一段吧: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同学们考虑一下,这两首诗描写音乐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8:《琵琶行》:以正面描写为主。《李凭箜篌引》:以侧面描写为主。
师:刚才我们进行同题材诗歌写法的比较也可以作为我们日后进行同题材文学作品鉴赏的一个角度。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加深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的理解,从而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2分钟)
五、练习
师:既然说到了比较阅读,我们就做个练习,看看我们有没有掌握这一比较的方法,咱们一同来赏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配乐读)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既然是《听颖师弹琴》,那么正面描写音乐的是哪几句?
生: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2.诗的后面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它们和音乐有什么关系?
生:诗人的感受,侧面描写音乐。
生:比较三首诗:李诗——侧面描写为主,兼有正面描写(昆山玉碎凤凰叫)。
白诗——正面描写为主,兼有侧面描写(东船西肪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韩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平分秋色。
六、拓展延伸
师:请看大屏幕,上面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概念(幻灯)
师:即使是侧面描写也各不相同:
宋朝时候,有一次画院招考。考试是命题作画,题目是一句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
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蹄也好,都离不开“马”。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
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蹄,并在“马蹄”旁画着纷飞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扬了起来,马蹄还不会“香”么!
众多的应考者中,只有一位画得很特别。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
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张张评选。当他看到那张蝴蝶纷飞的画卷时,就会心地笑了。这张画被评为最佳。
为什么最佳呢?考官作了一番评说,应考者也都非常佩服。
这考生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仔细地分析了题目,全面领会了诗句的含义,并找到了体现题意的巧妙的方法。
画题中的“踏花、归去、马蹄”都是具体的事物,容易用图形表现,所以一般人都在这表面上下功夫。而题中的重点在“香”字上。这“香”是一种感觉,凭嗅觉所得,而绘画是让人从视觉上感受。如何在画面上体现出“马蹄香”来就很不容易了。让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难突出那“香”味。用蝴蝶来烘托真是想法新颖。蝴蝶为什么追逐马蹄呢?不正是体现“马蹄”的香么。这“香”不是直接画出来的,而是观画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上一篇:陈与义《登岳阳楼》教案2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