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唐代诗歌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和中晚唐几个阶段,下面分别作些简介。1、 初唐诗歌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力倡汉魏风骨,诗歌开始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经过他们的努力,初唐诗歌逐渐摒弃了轻浮绮靡的诗风,建立了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代表作品: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建立了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2,标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唐代诗歌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和中晚唐几个阶段,下面分别作些简介。
1、 初唐诗歌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力倡汉魏风骨,诗歌开始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
经过他们的努力,初唐诗歌逐渐摒弃了轻浮绮靡的诗风,建立了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代表作品: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建立了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此外还有句式长短不齐的古诗,一般归入七古。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上文讲到的《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等人的诗都是古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唐代诗歌的样式,在初唐时期已经齐备,到盛唐时期就出现了诗歌创作的高峰。
2盛唐诗歌
盛唐时期,诗坛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是李白和杜甫。
到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所说的“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这一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其中两大诗歌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双子星座”指李白、杜甫。下面分别作扼要介绍。
(1)山水田园诗派 ,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习惯上又称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响(外号“诗佛”),厌倦官僚生活,长期隐居于辆〔wǎng网〕川别业,热爱自然,熟悉农村,诗写得恬静闲适,具有一种静态美。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边塞诗派,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而高、岑成就最高。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 ,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李白是盛唐之音的天才歌手,贺知章称李白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将他尊为“诗仙”。
(3)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李白,祖籍陇西(今甘肃),先人曾流落西域,大约在李白五岁时迁至四川昌隆(今江油县),并在此度过青少年时期。李白家境富裕,少年时饱读百家书,表现出不凡的文学才能。同时好交游,受朋友和社会影响,喜谈修道成仙,向往行侠仗义,慷慨有大志,性格豪放不羁。25岁时离开家乡,漫游长江、黄河南北各地,结交社会名流,以诗文获得很高的社会声望。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友人荐举,唐玄宗召见他,任他为翰林待诏,做皇帝的侍从文人,居长安近三年,使他对宫廷和贵族社会有了直接了解。由于权臣排挤,于天宝三年(公元745年)离开长安,再度开始漫游生活。在洛阳,他与比他小11岁的杜甫相识,结下终生友谊。安史之乱开始时,他已55岁,正在宣城(在今安徽)。在安史之乱中,他怀着报国之情,应永王李璘之邀,入其幕府做事;后李璘被肃宗李亨铲除,李白则被流放夜郎(在今贵州),中途遇赦而归,生活于金陵(今南京)和宣城间,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逝于当涂(在今安徽),享年62岁。
李白自觉地继承了屈原以来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加上他的天才和勤奋,创造出独特的李白风格。他的诗歌,第一个特点是具有浓烈的激情。他心地纯洁,胸怀开阔,憎爱分明,高兴时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愤时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
[1] [2] 下一页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