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先秦诸子选读《有教无类》导学案» 正文

《有教无类》导学案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先秦诸子选读   阅读:68161

概要:【心得】 第一句话,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仿佛让我看到他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一副欠扁的样子,但你又确实想知道,能奈他何。也就是说,一定是学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说,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启发,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以及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注释】尝,曾经;食,吃饭;以,目的连词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心得】孔子重视思考和学习的关系。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无收获;殆,危险。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心得】。遇到问题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

《有教无类》导学案,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心得】  第一句话,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仿佛让我看到他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一副欠扁的样子,但你又确实想知道,能奈他何。也就是说,一定是学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说,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启发,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以及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注释】尝,曾经;食,吃饭;以,目的连词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心得】孔子重视思考和学习的关系。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无收获;殆,危险。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心得】。遇到问题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告诫人们只有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注释】说,悦,喜欢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帮助我啊,对于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心得】不言听计从,敢于质疑有怀疑精神。

三、第四部分:第九、十则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谄,指讨好、奉承被人;乐,以。。。。。。为乐,把求道当做快乐;与,介词,跟。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子贡说:“《诗三百》说‘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那就是说的这种道理吧?”端木赐啊,从现在开始可以同他讨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事情告诉他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

【心得】这则故事,“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要循序渐进。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倩,笑时两颊呈现酒窝好看的样子;盼,转动眼睛的样子;素,白色的丝绢;以为,以。。。。。。为白色的底子;素,用来作画的白色的底子;起,启发;言,讨论,讨论;

【译文】

 子夏问道:“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眼睛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这是说什么啊?”孔子说:“这是说绘画后于白色的底子。”

子夏说:“礼后于人的本性吗(就是说礼是施于人的本性上面的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跟他讨论《诗三百》了。“

【心得】这个意思很清楚,子夏为什么还要问?显然,他是要“举一反三”。于是孔子回答“绘事后素”。绘事,就是画画;后素,就是“后于素”。也就是说,画画,要先有白底子,然后才能画花纹。谁知子夏竟大受启发,高兴地问:“礼后乎?”什么叫“礼后乎”?就是说,礼,也像绘画的花纹一样,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吧?孔子一听,喜出望外地说: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呀(起予者商也),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在孔子看来,礼乐也是要先打底子的。拿什么打底子?仁。仁爱或者仁义,就是礼乐的底子。仁为礼乐之本,当然要先仁义而后礼乐。这就叫“礼后”,或者说“仁先礼后”。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赞扬了子夏,其实我们学生阅读欣赏任何一种文艺作品都应该运用想象和联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仕,做官;色,已,使动用法,使。。。。。停止;愠,恼怒;旧令尹,指子文;以告,应为“以之告” ,把旧令尹之政告诉给。违,离开,背离。   

【译文】子张问:“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感到高兴;三次被罢免时,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怎样?”孔子说:“算忠心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心得】文中两次出现 “未知,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第二启示我们要明确‘忠、清’和仁的关系。例如前面学习的颜渊问仁一则,礼和仁的关系,所有我们学习的忠、信、义、清、直、勇、刚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仁德境界,它们都是为了达到仁的一个外在手段。

成果展示

1、下列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先秦诸子选读
》《《有教无类》导学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