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游说君主,游说的对象,包括国君,也包括执政的大夫。周游列国十四年其目的一是“从政”,二是“为政”。也就是说,如果有可能,孔子希望能在某个国家做官,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如果做不了官,则希望能够游说执政者,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会上“百家讲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这实在比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效率高多了。从政不如意,孔子选择了第二条路:育人。换句话说,就是把自己的学生培养出来,和许多经历过文革的父母一样,自己年轻时的理想没有实现,就常常对大家说一句话“我们的希望就都在你们身上了。”孔子就让他的学生去从政、为政,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讲学,可以看做是孔子内在价值的外化。三、教学内容与方法。孔子招学生,都教些什么,又怎么教?主要也就两条:一是做官,二是做人。怎么教呢?上节课让大家会去思考,大家有什么结论了?(学生讨论)主要也是两条:一是讨论,二是答问。讨论的例子我们之前读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答问的记录,《论语》中有很多。我们的课本上有这样一则:4 、【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有教无类》教学案3,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从政不如意,孔子选择了第二条路:育人。换句话说,就是把自己的学生培养出来,和许多经历过文革的父母一样,自己年轻时的理想没有实现,就常常对大家说一句话“我们的希望就都在你们身上了。”孔子就让他的学生去从政、为政,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讲学,可以看做是孔子内在价值的外化。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孔子招学生,都教些什么,又怎么教?
主要也就两条:一是做官,二是做人。
怎么教呢?上节课让大家会去思考,大家有什么结论了?(学生讨论)主要也是两条:一是讨论,二是答问。
讨论的例子我们之前读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
答问的记录,《论语》中有很多。我们的课本上有这样一则:
4 、【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感到高兴;三次被罢免时,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怎样?”孔子说:“算忠心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产跑了。到了另一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又跑了。再到一国,再说:‘他们同崔子一样。’再跑了。怎样?”孔子说:“算清白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学生问孔子答。
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问孔子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问的问题,也主要是做官和做人。其实即便是问文学,孔门师生也能扯到政治伦理上去。比如课文当中举得这个例子:
10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向孔子问诗。子夏,就是卜商,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有一次子夏问:《诗经》上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什么意思呀(何谓也)?课本翻译为“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值得斟酌。“素以为绚”可以看做一个宾语前置,即“以素为绚”,翻译为“以本色为美”。这三句诗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色的,就是最美丽的呀!
这个意思很清楚,子夏为什么还要问?显然,他是要“举一反三”。于是孔子回答“绘事后素”。绘事,就是画画;后素,就是“后于素”。也就是说,画画,要先有白底子,然后才能画花纹。这就已经是由此及彼,说开去了。谁知子夏竟大受启发,高兴地问:“礼后乎?”什么叫“礼后乎”?就是说,礼,也像绘画的花纹一样,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吧?孔子一听,喜出望外地说: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呀(起予者商也),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在孔子看来,礼乐也是要先打底子的。拿什么打底子?仁。仁爱或者仁义,就是礼乐的底子。仁为礼乐之本,当然要先仁义而后礼乐。这就叫“礼后”,或者说“仁先礼后”。
不过这样一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的本意就变了,不再是“以本色为美”,而是“以本色为底”。所以课本的翻译,虽未必是诗的原意,却符合孔子的想法。曲解诗意的,不是课本,倒是孔夫子。那么,是孔子不懂诗吗?不是。他是故意曲解,也就是要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事。原意不原意,曲解不曲解,严谨不严谨,他可不管。孔子的“曲解诗意”,其实是不怎么好批评的。环境不同,目的不同,想法也不同。孔子和子夏谈诗,并不是做研究,而是讲道理。子夏问,孔子答,目的都不在诗之中,而在诗之外。诗的本意,也就并不重要。只不过这个弯,也实在转得太大了一点,让我们看得一头雾水。
《论语》当中孔子也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过总结。一方面是客观上的启发,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的思考:
5、【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
6、【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结果没好处,还不如学习。
7、【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第一句话,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仿佛让我看到他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再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一副欠扁的样子,但你又确实想知道,能奈他何。也就是说,一定是学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说,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不像我们,大家不一定想知道,我在这里说的满头大汗,所以大家回去记不住什么。
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孔子重视思考和学习的关系。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让他们记住,还得有时间让学生来回味。这种状态我很认可。但是,很不幸的,大家生活在一个学都来不及的时代里,思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没事多发呆,好好想想自己的人生,想想学过的知识。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