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一事,显示出当时诸侯各国最重要的考量其实不在仁义,而在实际的利害。二、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和同学讨论对这些事件的看法。(短文略)提示:可以见仁见智。从我国古代兵家的立场上看,战争是最需要关注现实利害的,如《孙子兵法·火攻篇》所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在战争中,思维和决断的现实性和实用性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为重要,不容许搞空中楼阁的思辨遐想和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洞议论。(参阅李泽厚《孙老韩合说》,《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宋襄公面对大敌,考虑的首先是做君子的道义,所以屡屡贻误战机,导致一战即大败。这完全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也提醒人们思考在战争中应该有什么样的道义关怀、应该如何去落实这一方面的关怀。宋华元碰上了楚司马子反,并且告诉他宋国已经陷入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困境,触发了司马子反的道义关怀,最终使楚国退兵,宋国解脱了被围的困境。假如华元碰上的不是司马子反,假如司马子反不产生道义方面的关怀(不以“不欺人之臣”为可贵),并且不践履这种关怀,而楚兵不退,那么华元对国家人民就犯下了重罪;假如司马子反碰上的不
《非攻》教学参考,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一事,显示出当时诸侯各国最重要的考量其实不在仁义,而在实际的利害。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和同学讨论对这些事件的看法。(短文略)
提示:可以见仁见智。
从我国古代兵家的立场上看,战争是最需要关注现实利害的,如《孙子兵法·火攻篇》所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在战争中,思维和决断的现实性和实用性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为重要,不容许搞空中楼阁的思辨遐想和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洞议论。(参阅李泽厚《孙老韩合说》,《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宋襄公面对大敌,考虑的首先是做君子的道义,所以屡屡贻误战机,导致一战即大败。这完全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也提醒人们思考在战争中应该有什么样的道义关怀、应该如何去落实这一方面的关怀。
宋华元碰上了楚司马子反,并且告诉他宋国已经陷入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困境,触发了司马子反的道义关怀,最终使楚国退兵,宋国解脱了被围的困境。假如华元碰上的不是司马子反,假如司马子反不产生道义方面的关怀(不以“不欺人之臣”为可贵),并且不践履这种关怀,而楚兵不退,那么华元对国家人民就犯下了重罪;假如司马子反碰上的不是华元,结果如何也未可知。因为道义方面的关怀而解除两国之困,也不失为一则佳话。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参考答案:
1.园圃,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得,捕获,抓住。
2.兹,通“滋”,更加、愈益。
3.情,确实、的确。遗,遗留,留给。
有关资料
1.评非攻之说
墨子以“非攻”为教义之一种,其义从兼爱直接演出。其时军国主义渐昌,说者或以为国际道德与个人道德不同,为国家利益起见,用任何恶辣手段皆无所不可。墨子根本反对此说,其言曰: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非攻上》)
此论真足为近代偏狭的爱国主义当头一棒,其用严密论理层层剖释,益足以证明此种“畸形爱国论”为非理性的产物也。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边沁以为道德及法律之目的,在于求“最大多数之最大幸福”;墨子亦然。墨子非攻,孟子亦曰:“善战者服上刑。”但墨子之非攻,因其不利。孟子之反对战争,则因其不义。观孟子与宋辩论之言可见矣(《孟子·告子下》)。宋欲见秦楚之王,说构兵之“不利”,而使之“罢之”。孟子则主张以仁义说秦楚之王。宋不必即一墨者,但此点实亦孟子与墨子所以不同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评《非攻上》
层层逼紧,有项庄拔剑,意在沛公之妙。
从窃小物说起,渐说到杀人越货,已与攻战争地者紧逼,却从“杀一人”提入空际,笔如游龙。
(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
参考译文
假如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偷他的桃子、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指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抓住他就会惩罚他。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的狗、大猪、鸡、小猪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人家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去偷桃子、李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即他对别人的损害更大)。如果损害别人更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严重,他的罪过就更大。至于进入别人家的牛马圈,偷走别人家的马和牛,他的不仁义又要超过偷人家的狗、大猪、鸡和小猪。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如果损害别人更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严重,罪过就更大。至于杀害清白无罪者强夺他的上衣皮衣、夺取他的戈和剑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别人家的牛马圈去偷取人家的牛马。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如果损害别人更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严重,罪过更大。对此,天下君子都知道指责他,称之为不义。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国,可是天下君子却不知道应予以指责,反倒跟着赞誉它,称之为义。这难道可以说是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杀害一个人,叫做不义,一定有一项死罪了。如果根据这个道理说开去(如果根据这个道理类推),杀害十个人,就有十倍的不义,一定有十项死罪了;杀害一百个人,就有一百倍的不义,一定有一百项死罪了。对这种罪行,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去指责它们,称之为不义。现在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人的国家,天下的君子却不知道应予以指责,反倒跟着赞誉它,称之为义。他们确实不知道攻打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所以写下他们赞同攻打别国的话,留传给后世;如果他们知道攻打别国是不义的,那如何解释他们写下这些不义来留传给后代呢?假如这里有一个人,看见少一点黑色就说是黑色,看见多一点黑色却说是白色,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分别;假如这里有一个人,尝了少一点的苦味就说是苦的,尝了多一些的苦味却说是甜的,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分别。现在有人做小的违背义的事,就知道去指责他;有人做大的违背义的事情即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道去指责他,反倒跟着赞誉他,称之为义。这难道可以说是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由此可以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分辨“义”和“不义”的问题上是混乱的。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