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第一部分是自述平生之志,并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杜甫以”稷契“作为立身的标准,稷和契是辅佐虞舜的两个贤臣,他们爱民如子,政绩显著。然而,这种高尚的志向却遭到了世俗之辈的嘲笑,遭到了当权者的冷漠,把杜甫长期置于衣食不保的境况之中。相反,那些经营私利的“蝼蚁辈”们却衣食饱暖,飞黄腾达。)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诗的第二部份是记述途经骊山时的观感。杜甫半夜从长安出发,行至骊山脚下,天已黎明,这时,他听到从骊山行宫里传来震天动地的音乐声,想到君臣们正在通宵达旦地作乐,于是便依据平素所闻,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他们的享乐生活,揭示了统治者靠掠夺民财以膏腴自身的社会本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远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第三部分是叙述路过泾渭时的艰难情形和到家后的见闻感受。以上十句,笔墨集中在过河这件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第一部分是自述平生之志,并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杜甫以”稷契“作为立身的标准,稷和契是辅佐虞舜的两个贤臣,他们爱民如子,政绩显著。然而,这种高尚的志向却遭到了世俗之辈的嘲笑,遭到了当权者的冷漠,把杜甫长期置于衣食不保的境况之中。相反,那些经营私利的“蝼蚁辈”们却衣食饱暖,飞黄腾达。)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诗的第二部份是记述途经骊山时的观感。杜甫半夜从长安出发,行至骊山脚下,天已黎明,这时,他听到从骊山行宫里传来震天动地的音乐声,想到君臣们正在通宵达旦地作乐,于是便依据平素所闻,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他们的享乐生活,揭示了统治者靠掠夺民财以膏腴自身的社会本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远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第三部分是叙述路过泾渭时的艰难情形和到家后的见闻感受。以上十句,笔墨集中在过河这件事上,写得曲曲折折,感慨淋漓。先是渡口移动,不得不改道;到了新渡口,又无船可渡,从上游漂下来的巨大冰块,汹涌而来;幸而有座桥,却又摇摇晃晃,走在上面,心惊胆战。这一情节实为作者10年长安艰难生活的缩影。作者使用以小见大,寓情于事的艺术手法,展示出久历的坎坷和积郁的心境。)
④总结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且在艺术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
二、填写表格2,分析课文
表2:流亡生活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55—757
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春望》《月夜》《北征》
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①解读《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②解读《月夜》:
上一篇:《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