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 正文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资料   阅读:68724

概要:翻思在贼愁, 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 生理焉得说!(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本诗于平实的叙述中反映重大的生活感受,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④总结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第三课时一、回顾旧课二、填写表格2,分析课文表3: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追求757—759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不仅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①解读“三吏”之一《新安吏》: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是写未成丁的少年被征当兵。新安(今河南新安)县在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翻思在贼愁, 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 生理焉得说!

(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本诗于平实的叙述中反映重大的生活感受,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④总结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第三课时

一、回顾旧课

二、填写表格2,分析课文

表3: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57—759

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

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

《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

不仅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

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

①解读“三吏”之一《新安吏》: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新安吏》是写未成丁的少年被征当兵。新安(今河南新安)县在洛阳西70里。作者从洛阳出发,傍晚时抵达县城,见县吏征点少年入伍,惊问其故,方知是上边下达公文:壮丁征尽,次选少年。杜甫怀着沉痛的心情望着这群身材短小的孩子,用笔录下送行的场面。)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对人民的苦难是同情的,但他也十分清楚,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必须用战斗去回答;为了安慰这些悲哀的送行者,当时只得说些宽心话了。)

    ②解读“三吏”之二《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差吏的狠毒无情,抓丁所及,连老太婆都不放过,由此可见当时的兵役制度已经黑暗到何种程度!)

③解读“三别”之一《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诗中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头天结婚,第二天新郎就去当兵,这完全违背当时新婚者不服兵役的常理和习俗。一想到丈夫就要到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去,新娘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于是,她强抑悲怨痛楚,在离情别绪中,平静而深情地鼓励丈夫,同时炽热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这首诗写出了当时人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以及他们对正常人生和亲情的留恋,他们为国家承担责任的勇气。)

④小结

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

总结

“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第四课时

一、问题探讨

1、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它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风貌,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提示: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 ,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提示: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放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②“他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

通过上面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 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二、总结

在杜甫生活的近60年的时间中,随着年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以及作者本身思想、情绪的不同,所创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所不同。杜甫的诗歌,有的记叙时事、议论时政,有的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有的流露出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亲朋邻里的真挚情意。但无论内容如何,杜甫诗歌总体来说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有着精于锤炼而又天然自成的语言。

三、布置作业

1、  课后再细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进一步通过杜甫的诗章去感受那伟大的声音;

2、  完成《优化设计》相关部分;

3、  课下寻找资料,最好能阅读《杜甫传》全文。


上一页  [1] [2] [3]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