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我要质疑:Ⅱ课堂教学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理解边塞诗的内容。 3、总结边塞诗的表现手法。4、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理解边塞诗的内容,分析其手法。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边塞诗一般涉及哪些内容?(2)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是 二、课堂讲练从军行 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简要赏析“照”字的妙处。2、“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3、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4、尾联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全诗体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风格(不超过8个字)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
鲁教版选修:边塞征战诗《从军行》《使至塞上》《雁门太守行》诗歌鉴赏及练习,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我要质疑:
Ⅱ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理解边塞诗的内容。
3、总结边塞诗的表现手法。
4、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边塞诗的内容,分析其手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边塞诗一般涉及哪些内容?
(2)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是
二、课堂讲练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简要赏析“照”字的妙处。
2、“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3、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4、尾联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全诗体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风格(不超过8个字)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注:[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1.颔联中的“征蓬”、“归雁”是指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请分析颈联中“大”“直”“长”“圆”四字的妙处。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注:诗人生活在国势日衰,战乱纷起的唐朝后期,西有吐藩扰边,北有回纥、奚、契丹作乱。他们各霸一方,时而联合叛上,时而恃强兼并,个个虎视眈眈,欲吞王室。诗人尽管平生倍受压抑,壮志未酬,但对于藩镇势力是切齿痛恨的。
1、 简要赏析“开”字。
2、 鉴赏首联的艺术手法。
3、颔联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4、全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课堂总结
Ⅲ课后反思
这些内容我没听明白:
我还有新的发现:
Ⅳ 日作业(20分钟)
一、(必做) 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4 分)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4分)
二、(必做)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 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设置了怎样的背景?(4分)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三、(选作)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2、许浑〈塞下曲〉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反映唐代社会现实的?(4分
Ⅴ 课后拓展阅读
【著名边塞诗人】
高适
1、简介: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