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谈<史记><汉书>》第二课时教案顺义一中 耿丽梅教材分析:《谈<史记><汉书>》是京版语文教材选修(一)“史传文学”部分的最后一篇课文,选自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有删节。文章介绍了《史记》《汉书》的有关知识,比如作者、体例、成书过程等,还引用古人的原话对两部史书做了比较。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学到相关知识,更应当汲取两位史学家的治史精神,倘若能够为印证书中的某个观点而去仔细研读《史记》《汉书》的某些篇章,那无疑是更上一层楼了。教学设想:如果仅仅把本文作为背景资料,虽然可以增进学生对本单元其它几篇文言文的理解,但总觉得有点辜负朱先生倡导人们阅读经典的一片苦心。因此,我采取让学生自读课文积累相关知识,并深入文本提出疑问的办法,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上节课已经解决了,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两位同学的积累作业,解决学生在自学中的共性问题,既而通过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感受两位史学家的治史精神,向学生倡导阅读史学经典。在国学衰微、人心浮躁的今天,在学术腐败司空见惯的时代,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启发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教学目标:1、
谈《史记》《汉书》教案(第二课时),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谈<史记><汉书>》第二课时教案
顺义一中 耿丽梅
教材分析:
《谈<史记><汉书>》是京版语文教材选修(一)“史传文学”部分的最后一篇课文,选自
教学设想:
如果仅仅把本文作为背景资料,虽然可以增进学生对本单元其它几篇文言文的理解,但总觉得有点辜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积累一些有关《史记》《汉书》的知识。
2、通过解答疑难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并向学生提倡阅读史学经典。
3、引领学生体会司马迁和班固的治史精神,力求在治学态度上对学生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如何指导学生积累知识和筛选信息。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两位史学家的治史精神并向学生提倡阅读史学经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请两位同学朗读从课文中提炼出来的《史记》《汉书》的相关知识,老师简单评价、总结。
三、深入文本,讨论解答问题。
环节一:
1、在司马谈看来,编写史书的意义何在?
2、司马迁是怎么“窃比孔子”的?
3、司马迁著《史记》有怎样的创见?
4、班固断代著史的意义何在?
5、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介绍司马迁生平?
说明:这些问题有的来自学生,有的来自老师。本环节旨在解答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的疑问,二是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
环节二:
6、“后世论文的人推尊《史记》,一个原因便在这里。”这里的“一个原因”指什么原因?很多同学也喜欢《史记》中的文章,你欣赏《史记》的什么呢?
7、朱自清说司马迁“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请举一例说明。
8、司马迁和班固的治史精神对我们今后的治学有怎样的启发?
说明:这三个问题是我精心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史书,从史学家的治史态度中获取一种人文精神。
四、布置作业。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