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一、学习要点(一)课文相关知识本文选自朱自清文学评论集《经典常谈》,本书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全书见解精辟,史笔卓越,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已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1940年夏至1941年夏,按西南联合大学规定的教师“轮休”制度,在此校任教的朱自清可以带薪离校休假一年。1940年上学期,一放暑假,朱自清就离开了学校临时校址所在地的云南昆明,于这年的8月4日到达在四川成都租得的、夫人及孩子已搬至此处的家——成都市东门外宋公桥报恩寺内的旁院三间没有地板的小瓦房。这座小尼庵内的那三间小瓦房被叶圣陶称为“望江楼对面朱先生的寓所”。这时节,朱自清夫人刚产过小孩,尚不能起床;朱自清的儿女又多,大一点的均在校读书。作为学者、散文家和教授的朱自清真是学问、家务两不误,照顾家眷的同时仍从事着学术研究。朱自清是1941年10月8日离开成都的,他顺岷江而下,途经乐山、宜宾、泸州、叙永等地,11月初抵达昆明。休假期间,朱自清已在成都家中写
谈《史记》《汉书》教学参考及练习,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一、学习要点
(一)课文相关知识
本文选自朱自清文学评论集《经典常谈》,本书是
1940年夏至1941年夏,按西南联合大学规定的教师“轮休”制度,在此校任教的朱自清可以带薪离校休假一年。1940年上学期,一放暑假,朱自清就离开了学校临时校址所在地的云南昆明,于这年的
朱自清是
此书成书于1942年,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当时的宣传是“不读《经典常谈》,就过不了考试关”,“不读《经典常谈》就当不好国文教师”。经典训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必要项目,作者朱自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中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一些人望“典”兴叹,不敢问津。为启发人们对经典的兴趣,先生给想“漫游”经典的读者当向导,以亲切自然的随笔风格描述了十三部经典的典故源流、“胜景佳境”,深入浅出、富于生趣,并尽量采用近人新见。先生一生诲人不倦,晚年致力于文化启蒙,他衷心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二)课文分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概述《史记》《汉书》都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都成了文学的古典”。
第二部分(2—8段):详细地介绍司马迁其人和《史记》。从他的出身、写史的准备、为李陵求情、思想追求等几个方面写起,深入分析司马迁成就《史记》的必然性。然后,详细介绍了《史记》的体例、内容、价值和意义。
第三部分(9—11段):介绍班固其人和《汉书》,对比《史记》,写《汉书》名称由来、体例、影响。
第四部分(12—13段):总结全文,两本书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采者精,却是一样的;组织的宏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绝不是偶然的。
附:
《史记》在描写人物方面的特点:
①选取与天下兴亡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戏剧化的激烈紧张的斗争冲突来突现人物性格。
②用“互见法”来补充叙述、交待某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情节或者细节,既避免叙述的重复,又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清晰、完整。
③重视用细节描写突现人物性格。
④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写出人物的神情。
《汉书》的写作特点:
①行文简练整饬,详赡严密。
②作者常常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而且分寸掌握得相当准确。
③对材料的取舍,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善于剪裁。
④结构方面,作者十分注意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交待。
⑤作者收录了大量辞赋散文,使文学性加强,然引文太多,有时影响文气的连贯。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