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3)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4)表达了思乡怀友之情。“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两句含蕴深情。将思乡怀友之情表达得极其真挚感人。第二题答案1.D 2。B3.“浮”,“动”两词写出了动态,明明是水波在起伏,却给了人以前方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天空也在动荡的错觉。形象地渲染出了磅礴的水势。表达得极其真挚感人。第三题答案(1)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1分);情感是超脱愉悦,欢乐豁达的。(言之成理,意思对即可,2分)(2)“雁引愁心去”更好,一个“引”字写出了自己的愁绪仿佛被大雁牵引而去,使无形的愁绪显得有情。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首诗语言形象生动,精炼传神。(3分)第四题答案1.【答案】 B解析:A、C、D三项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都很恰当。A、D两项中都有"幽"字,但在"幽居"和"幽期"中两个"幽"确实有不同的解释。"幽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第1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导学案2,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3)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
(4)表达了思乡怀友之情。“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两句含蕴深情。将思乡怀友之情表达得极其真挚感人。
第二题答案
1.D
3.“浮”,“动”两词写出了动态,明明是水波在起伏,却给了人以前方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天空也在动荡的错觉。形象地渲染出了磅礴的水势。表达得极其真挚感人。
第三题答案
(1)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1分);情感是超脱愉悦,欢乐豁达的。(言之成理,意思对即可,2分)
(2)“雁引愁心去”更好,一个“引”字写出了自己的愁绪仿佛被大雁牵引而去,使无形的愁绪显得有情。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首诗语言形象生动,精炼传神。(3分)
第四题答案
1.【答案】 B
解析:A、C、D三项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都很恰当。A、D两项中都有"幽"字,但在"幽居"和"幽期"中两个"幽"确实有不同的解释。"幽居"一词有"隐居"、"深居"、"僻静的居处"等意思,在本诗中显然是指"僻静的居处"所以这里的"幽"应解释为"僻静";"幽期"一词有"隐逸的期约"、"幽雅的约会'、"男女间的约会"等意思,在本诗里显然当作"隐逸的期约",即"归隐的约定",所以这里的"幽"应解释成"隐微"。C项说了关于"推敲"一词的来源。其实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课后的小方框中所引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一小则就已清楚地指出了"推敲"一词的由来,因此,对学生来说要判定这是解说正确的一项并不难。B项中将"少邻并"中的"少"理解为"自小",将这一句解释为"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是错误的。因为这一联主要是写李凝居住处的幽静,从全首来看,也着重写李凝的"幽居",所以这里的"少"不应理解成"自小"(音shao),而是应该看作是数量不多(音(shao)。这句的正确解说应为"李凝居住的地方很少有邻居挨着作伴。"
2.【答案】 C
解析: A、B、D三项对这首诗的赏析都很恰当。第一联是写李凝居处近旁很少有邻居,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两句诗确是十分简洁地概括了李凝居处周围幽静的环境,从侧面烘托出这位隐者的身份。所以A项是很恰当的。B项中"鸟鸣山更幽"句出于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宋王安石也曾写过"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的句子。这儿的"幽"就是"僻静"的意思,这句诗就是用山中鸟的鸣叫来反衬出山中的幽静。贾岛这首诗中的"僧敲"句,写在皎洁的月光下,万籁俱寂,但突然发出了几下敲门的声响,这声响进一步衬出了月下幽居的安静,以响衬静,确与"鸟鸣山更幽"句都有一种出人意料之胜。因此,B项的赏析也很恰当。这首诗写的是贾岛访友这样一件小事,全诗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感情波涛,但由于作者十分注意炼字,他曾有诗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可见对诗句的惨淡经营。本诗中"宿"、"敲"、"分"、"动"等字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特点的神韵,故使人回味不尽,所以说D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这首诗第一联描写李凝居处周围的环境,第二联描写了月下的幽静,第三联写了作者访李凝未遇归途所见。这三联重在描写与叙事,有了这些描写作铺垫,就很自然地流出第四联:对李凝幽居生活的向往。现在C项中说首联也"明确写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显然是不恰当的了。
附: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讲解: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以前,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他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虽连用五个地名入诗,但并不呆板,仍给人一种流畅之感。可见李白诗思之随机触发,天才流溢。《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点评】
王世贞曰:“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