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语言文字应用《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课堂实录» 正文

《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课堂实录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68280

概要:《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08年1月10日 地点:浙江省缙云中学 执教:吕小江(浙江省嵊州市第一中学) 师:我先给同学们说个故事。一所美国大学开办汉语口语训练班,由一男一女两位教师来教。他们的本族语都不是汉语。在初学阶段,教师用实物来教某些用语,他们用各种实物演示来教“这是什么?——这是书桌(椅子等)”之类的句子后,就着手教“这是东西吗”——是,这是东西“这样的句子。随后他们又教否定式的回答。这位男教师指指自己说“这是东西吗?”女教师摇摇头说:“不,你不是东西。”男教师又指指女教师问:“你是东西吗?”女教师又摇摇头说:“不,我不是东西。” (同学中已是笑声一片。) 师:同学们因何而笑啊? 生(七嘴八舌):因为美国教师不懂“东西”这个词语在汉语里有别样的意思。 师:对。正因为这两位美国教师对我们汉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一知半解,不清楚“东西”这个词语的另外一层含义,所以才闹出了笑话。由此进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 (点击鼠标,电脑显示课题。) 师:我们来考察一只动物——狗(dog),假如把同一只狗放在东西方不同的

《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课堂实录,标签:语言文字应用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08年1月10日   

地点:浙江省缙云中学   

执教:吕小江(浙江省嵊州市第一中学)

师:我先给同学们说个故事。一所美国大学开办汉语口语训练班,由一男一女两位教师来教。他们的本族语都不是汉语。在初学阶段,教师用实物来教某些用语,他们用各种实物演示来教“这是什么?——这是书桌(椅子等)”之类的句子后,就着手教“这是东西吗”——是,这是东西“这样的句子。随后他们又教否定式的回答。这位男教师指指自己说“这是东西吗?”女教师摇摇头说:“不,你不是东西。”男教师又指指女教师问:“你是东西吗?”女教师又摇摇头说:“不,我不是东西。”

(同学中已是笑声一片。)

师:同学们因何而笑啊?

生(七嘴八舌):因为美国教师不懂“东西”这个词语在汉语里有别样的意思。

师:对。正因为这两位美国教师对我们汉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一知半解,不清楚“东西”这个词语的另外一层含义,所以才闹出了笑话。由此进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

(点击鼠标,电脑显示课题。)

师:我们来考察一只动物——狗(dog),假如把同一只狗放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来作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什么呢?

(同学开始纷纷讨论。)

师(引导):在汉语里,跟“狗”相关的词语有哪些呢?

生:走狗、狗仗人势。

生:狐朋狗友、狼心狗肺。

生:狗腿子、狗杂种、狗娘养的。(众笑)

师:呵,都是一些表意不好的词语。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在英语里有哪些跟“dog”相关的语言呢?(短暂沉默)

生:“love me , love my dog”

师:这句话的意思直译是“爱我的话,也要爱我的狗”,意译是“爱屋及乌”。还有么?

生:“a luck dog”是“幸运狗”,意译“幸运儿”。

师:还有“top dog”是“优胜者”,“old dog”是“行家”,“clever dog”是“聪明的孩子”。

师: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同样的一只狗,东西方不同民族的人们对它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的,这是为什么呢?

师:在中国,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不是供玩赏的动物;人们养狗是因为它有用,并非因为它是个好伴儿。就是说,狗是有用的动物,但并不可爱。可是在英语国家,狗往往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 Man’s best friend ),与狗有关的习语也就使人产生好的联想。

师: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动物,这是神话传说里的一个动物——“龙”,同样,我们把它放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来考察它。

生:“龙”是中国人的一种图腾崇拜。中国人心中的龙常常是神,或者是神人的坐骑,中国龙与帝王有密切的关系,有真龙天子、龙旗龙袍、龙庭龙辇等等说法。跟“龙”相关的词语还有“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

师:说得很好。有谁知道西方的“龙”呢?

生:是一种怪兽,似乎是不好的,具体就不清楚了。

师:我给同学们作个补充。早在4000年前,西方神话故事中就出现了被称“Dragon”的怪兽,在大部分希腊神话中,龙都是扮演着屡屡被神和英雄击败或被愚弄的对象。大约在公元2世纪,欧洲龙的形象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它有毒,能喷火,长着蝙蝠状的大翅,腆着大肚子,怪模怪样而且贪财、狡诈、残暴。常以人或动物为食,喜欢呆在储藏金银和宝藏的地方,在《圣经》故事中,魔鬼撒旦化成一条大红龙,尾巴扫过了1/3的天上星辰,它有七个头,每个头上都戴着王冠,贪婪地吞吃着新生的婴儿。于是,西方龙就从“守财奴”堕落成了最邪恶的魔鬼,被描述成罪恶、狡诈和残忍的代表。在英语国家里,你听到人们在说“she  is  a  real dragon .”,千万不要以为是在夸她,那是在骂她凶得像个母夜叉。我们有一个名词叫“亚洲四小龙”,你知道英语怎么译吗?

生(有点迟疑):“four dragons in Asia”?

师:直接译成“dragon”会引起西方人不好的心理联想。

生:不会是“four dogs in Asia”吧?(众笑)

师:这也不行,东方人听了会不习惯。“亚洲四小龙”,它的正确译法是“four  tigers in  Asia.”。

师:又比如说“蝙蝠”,在东方因为“蝠”谐音“福”,所以人们经常在一些建筑物上雕刻蝙蝠和鹿作为装饰,意为“福禄双全”;而在西方,蝙蝠则是不祥之物,人们骂一个人,有时会说“as  blind  as a  bat”,意思是说“像蝙蝠一样瞎了眼”。为什么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民族里有不同的语言,人们对它的情感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大家能够在教材里找到相关的解释吗?

生(仔细阅读片刻):在课文“工具箱”里有这样一句话“相同的事物不同民族用不同的词语,这只能从文化角度来解释。”。

师:找得很对。同样的 “狗”“龙”,在汉语和英语中却有不同的词语,这正反映了不同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电脑幻灯片显示: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课堂活动“民以食为天”,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相关内容,认真自学消化,注意用笔作适当的圈划,同学间可相互讨论。

(因为课前已有过预习,故课堂上此环节时间安排较短,大约四五分钟。)

师:教材里给我们归纳了三种用“吃”描写人物的方法,分别是通过食物的外部形状描写人物,通过食物的属性描写人物,通过吃东西的动作神态描写人物,同时分析了跟“吃”有关的词语为什么可以描写人物。其实,我们细想一下,跟“吃”有关的工具,也经常出现在汉语中,形成各种词语或固定的用法,用来比喻人间万象,你能举例说明吗?

(同学陷入沉思,片刻,开始讨论。)

师(引导):说到跟“吃”有关的工具,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呢?

生(几乎齐声):碗。

师:那么,跟“碗”相关的词语有哪些呢?

生:“铁饭碗”“金饭碗”。

生:还有“泥饭碗”。

师:人们从“碗”的制作材料着眼,创造了“铁饭碗”“金饭碗” “泥饭碗”等词语。“泥饭碗”表示工作无保障,随时有失业的危险;“铁饭碗”则相反,表示工作有保障;而“金饭碗”表示称心如意的工作。

[1] [2] [3]  下一页


Tag: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文字应用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语言文字应用
》《《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课堂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