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刀:词语有“快刀斩乱麻”“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刀架脖子上”“刀子嘴”锅:“大锅饭”“砸锅卖铁”“背黑锅”“打破沙锅问到底”“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有关“吃”的字词,在汉语中大量地被用来表述复杂的人生。中国在历史上是长期的农业文明,看天吃饭。天灾与战乱较为频繁,时时有饥荒,严重影响人的生存,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关于“吃”的说法就无不与汉民族的民族心理密切相关。(地大物博,可以吃的东西特别多,据统计,我国仅食用的蔬菜品种就达600多种,而西方人尚不及我们的六分之一。特别敢吃,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都敢把它作为我们的腹中物。中国人对“吃”还特别讲究,食物要做到色、香、味俱全,而且各地有各地的吃法,有很多“吃”的派别,比如浙系菜、川菜、湘菜等等。(讨论)b.英语 cousin 表兄弟,表姐妹3、从语言看历史变革、文化背景文革期间流行生活对话:甲:为人民服务,我要买盒烟。乙:要斗私批修,什么烟?甲:革命无罪,一号烟。乙:造反有理,两毛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3,标签:语言文字应用大全,http://www.88haoxue.com锅:“大锅饭”“砸锅卖铁”“背黑锅”“打破沙锅问到底”“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有关“吃”的字词,在汉语中大量地被用来表述复杂的人生。
中国在历史上是长期的农业文明,看天吃饭。天灾与战乱较为频繁,时时有饥荒,严重影响人的生存,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关于“吃”的说法就无不与汉民族的民族心理密切相关。(地大物博,可以吃的东西特别多,据统计,我国仅食用的蔬菜品种就达600多种,而西方人尚不及我们的六分之一。特别敢吃,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都敢把它作为我们的腹中物。中国人对“吃”还特别讲究,食物要做到色、香、味俱全,而且各地有各地的吃法,有很多“吃”的派别,比如浙系菜、川菜、湘菜等等。
(讨论)b.英语 cousin 表兄弟,表姐妹
3、从语言看历史变革、文化背景
文革期间流行生活对话:
甲:为人民服务,我要买盒烟。乙:要斗私批修,什么烟?
甲:革命无罪,一号烟。乙:造反有理,两毛钱一盒。
甲:一不怕苦,这是钱。乙:二不怕死,找你三毛。
(讨论)(文革期间习用毛主席语录。就像如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关的词如“手机,寻呼机,E—mail(电子信箱),上网,网络,因特网,网虫”等名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口头及报章杂志上。)
4、从语言看地方民俗(讨论)
上海人看望病人不带苹果谐病故)。
一般有情人不分吃梨子。
北京人吃饺子用醋不说吃醋。
不能给恋人送伞。
鳝丝浇头面来了,三碗加一碗了。
搬家不能送别人钟作礼物。
(课件)从“吃茶”看风俗
5、从语言看民族文化心理。
A《诗经》以四言为主,以二言为一节拍,充满了骈偶对称的句子;散文中也重视语句成双成对的运用。
B请问您贵姓?——免贵,敝姓王。贵庚几何?(春秋几何?)——虚度四十。(痴长四十。)
C有一些带“女”字旁的表意不好的字:奸、妖、娼、奴、婪、妒。
D“唐宋八大家”之首姓韩名愈,字退之。请问这样的姓名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心理?
A追求和谐与对称:(课件)比如中国古代建筑,十分讲究整齐对称。从平面布局上看,一般都有一条显明的中轴线,把建筑物分成两半,左右两边的建筑物往往也是对称的。在这种审美心理的影响下;人们说话为文都讲求骈偶对称,如《诗经》以四言为主,以二言为一节拍,充满了骈偶对称的句子;散文中也重视语句成双成对的运用。汉语中的四字成语也是这一求双心理的一种表现。
B自我贬低:(课件)谦让是一种美德,谦词和敬词所反映出的正是我们汉民族“扬人抑己”的传统文化。
说自己:拙作、贱内、浅见、犬子、寒舍、小女、薄礼、薄酒、拜见、献丑、抛砖引玉。
说别人:大作、尊夫人、高见、令郎、府上、令爱、厚礼、盛宴、光临、传经送宝。
主人请客,习惯地说:“没有准备什么菜,请多多包涵。”绝对不会说:“今天的菜很丰盛,都是我精心准备的,你在别的地方绝对吃不到这样的菜的。”
C重男轻女:(课件:《婚姻与迷信》相声片段)随着男子在日常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于是,在一些字上也体现出来了。人们认为妇女愚昧无知、地位低下“妇人之见”、 “夫唱妇随”“头发长见识短”。詈词总是以女性为攻击对象,“奸”,“婪”,“嫉”,“媚”。
D中庸思想:“达(进,入)则兼济天下,穷(退,出)则独善其身。”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尚中,具体做法是中正不偏。中正不偏主要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把握事物度量的正确性不走极端。对待人或事的关系时,要掌握最佳状态,恰倒好处,正确妥当地进行处理,中庸被儒家视为待人处世的最高原则。
三、 探究活动
(讨论)1.语言交流
材料1 一天早晨,一位英国妇女在中国公园里遇见了一位上了年纪的中国人,看见他长长的白胡子,就走上前用汉语客气地问道:“爷爷,你几岁啦?”老人诧异地看看她,转身对周围的人有点生气地说:“您瞧,她问我几岁啦!几岁啦!”这位年轻的英国妇女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话会引起对方这样的反应
材料2 一天中午,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他刚要骑上创神,一位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问他:“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有一次,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他以为人们总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
材料3 一所美国大学开办汉语口语训练班,由一男一女两位教师来教。他们的本族语都不是汉语。在初学阶段,教师用实物来教某些用语,他们用各种实物演示来教“这是什么?——这是书桌(椅子等)”之类的句子后,就着手教“这是东西吗”——是,这是东西“这样的句子。随后他们又教否定式的回答。这位男教师指指自己说“这是东西吗?”女教师摇摇头说:“不,你不是东西。”男教师又指指女教师问:“你是东西吗?”女教师又摇摇头说:“不,我不是东西。”
(正因为这两位美国教师对我们汉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一知半解,不清楚“东西”这个词语的另外一层含义,所以才闹出了笑话。
再比如西方人通常不问客人这两个问题:How old are you ?What are you doing? 因为他们认为所问的内容涉及个人隐私。)
2.(讨论)请以班级中某一同学的姓名为例,分析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
(女生多“芳、兰、丽、媛”,男生多“伟、俊、斌、杰”,希望女性如花似玉、清纯可爱,男性英俊伟岸、文武双全的共同价值观念。)
(补充材料:姓名折射出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观照着民族文化不同时期的种种形态。远在氏族社会,姓氏就有图腾般的魔力,受到人们的崇敬,指望从中获得保障子孙繁衍,生产发展的神秘力量。在上古时代,姓名的意义不仅在于符号标记,而且与个人品质浑然一体。从汉族人的姓名中,可以看到汉族人崇尚什么,喜好什么,遵奉什么,从而显示汉民族文化的种种特点.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